走出国门,与旅游业结缘
纵观美国运通的历史,在160多年的时间里,它总能遇到一位“强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引领着美国运通开疆辟土向前行。十八世纪90年代,在詹姆斯法戈的率领下,美国运通开始向欧洲进军。
美国内战结束后,随着国家越来越富有,参与的国际商业活动日益增加,更多的美国人开始到欧洲旅行,货运需求也快速增长。用马克吐温的话说:欧洲大陆充满了游览观光的美国佬。尤其是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后,对于美国或者是美国运通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在美国运通一位工作人员写的信中说到:许多欧洲公司不仅把它们世博会的生意给了我们,而且还许诺继续把它们欧洲商店和工厂向美国的出货交给我们处理。美国运通深切体会到欧洲对于美国来说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
虽然美国运通一直都在开展着欧洲的业务,但是都是通过欧洲的货运代理公司在进行,也包括汇票的兑换。1895年,美国运通的第一家欧洲办事处,经过一番磨难,终于在法国巴黎的哈利维路6号成立开业了,这意味着美国运通发展的脚步开始迈向了世界。时任董事长詹姆斯法戈要求欧洲办事处推进货运和快递业务,而时任欧洲负责人达里巴却说服了他,在欧洲办事处开始兑现和销售旅行支票。第二年,位于英国伦敦和南安普顿的两间美国运通办事处相继成立,美国运通的欧洲办事处网络逐渐成形。
然而也正是由于旅行支票的诞生,让达里巴看到,美国运通在欧洲的业务重心不是快递业务,而是金融业务,特别是旅行支票在国外对于从美国来到欧洲的游客、商人和侨民,为美国运通提供了知名的商业机会。达里巴下定了决心,要在欧洲让旅行支票把美国运通与旅行者绑在一起,而不再是托运人。更早的关于旅行支票和旅游业应该联系在一起的建议,竟然出自1896年的公司内部。
很快,美国运通的欧洲办事处成为了旅行者的吸铁石,它不仅向顾客提供发售旅行支票和兑现,还要为每一位来到的旅行者寻找旅馆和旅行景点(好像现在很多旅行网站也在做这件事)。而换来的结果就是:1900年,旅行支票销售640万美元;1905年,1320万美元;1909年,2300万美元。正是旅游业为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业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美国运通成为了“旅行者之友”的形象开始植入人心。
而让旅行支票成为通用货币的声望与地位,却是来自于那场令人胆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大战爆发时,欧洲很多银行担心储户挤兑存款而关上了大门。此时却有15万美国的旅行者或居民滞留在欧洲,他们涌入了美国运通欧洲办事处寻求帮助和兑换现金。美国运通的欧洲负责人达里巴提前预测到战争危机的来临,从美国运送了价值300万法郎的黄金到欧洲,当银行的票据都无法兑现的时候,美国运通却源源不断地为顾客兑换着现金。一位旅行者的记录写道:“在业务方面与美国运通已有20年的交道了,但是,这个夏季的经历使它成为终身之约。”
美国运通在世纪之交的时代,与旅游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快递业的衰落
伴随着美国运通在旅游业的兴起,它的传统主业——快递业务,却遭到了空前的打击。1918年,美国政府迫使所有快递公司撤出国内快递业务,美国运通不得不关闭了1万多家办事处,裁员1.5万人。而招致这一打击的原因,却恰恰是源于快递行业巨头们的桀骜不驯,让整个快递业成为不受管制的垄断行业,而引发了政府对快递业的整肃。
包括美国运通在内的五家快递公司,控制了美国快递业务的90%,他们阻止了对于这个行业的任何竞争性挑战,以及业务费率。这就不得不引发商界和社会团体的怨愤,快递行业的业务和利润迅速下降,整个行业走入了寒冬, 1913年,国会批准了政府的包裹邮递系统,成为压垮快递行业最后一根稻草。
1914年,新任董事长乔治泰勒接任,而此时美国运通的快递业已经从1913年亏损50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的60万美元。尽管泰勒经过一番努力,让美国运通渐渐复原,在1915年实现了盈利50万元,1916年更是盈利300万元,他的努力提振了公司的士气、形象和利润,但是快递业的生命力已经不复存在,美国运通也行走在悬崖的边缘。
乔治·泰勒上任后还扭转了前任长期执行的一些政策,其中终结了美国运通禁止招聘女性雇员的历史。
在政府的干预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政府出面将快递进行了国有化,将成立一家新的快递公司合并所有老公司的资产,老公司将得到股份和红利。1918年,新的公司诞生,命名为美国铁路快递公司(American Railway Express)统一运营。美国运通持股40%。仅仅6个月,美国运通就丢失了过去68年的快递业务。
这对于其它快递公司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美国运通或许就是“上帝的恩赐”,尽管失去了已经变成沉重财政负担的快递业务,但是由于欧洲的业务在达里巴等人的努力下已经做好转型的准备,美国运通竟然借助于旅行支票业务的巨大成功,开始了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和发展。
1919年,美国运通旅行支票的销售额达到了5100万美元,1920年,销售额达到了8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