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是不是要囤粮,成为了不少网友热议的话题。
从此次新冠疫情中期开始,蝗虫的话题突然出现,为粮食价格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一丝阴影。不过随着蝗灾新闻的逐渐消退,大家对粮价的关注开始慢慢的降低。
万万没想到的是海外疫情突然出现了大范围蔓延,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大流行后,3月3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警告,疫情有可能带来粮食危机,4、5月份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
与此同时,全球多国已经下令禁止粮食出口,先要满足本国需求。
单纯从刚刚过去的前三个月来看,粮食的价格是否会出现上涨,至少埋了三个定时炸弹,不知道是不是真有的蝗灾、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不确定性、以及有可能会出现的草地贪夜蛾虫灾。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出自粮食安全方面考虑,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多国相继开始禁止小麦面粉、大米等农产品的出口。
在A股市场上,截至4月1日,在全球股市大跌的背景下,A股市场上的粮油板块却逆势“先涨为敬”。
近日,黄冈、宜昌、鄂州三地出现个别抢购大米的现象。3月31日,黄冈、宜昌、鄂州政府相关部门均表示,抢购大米等情况为极少数人的行为,造成市场恐慌。此外,亦表示当地粮油等生活物资库存充足,完全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提示公众理性消费,勿跟风抢购。
目前国内未出现大范围囤粮的情况,主要是来自于公众对粮食供应充足的信心。
与房价、油价不同,粮价的上涨,对于大多数工薪族来说感知并不明显。尤其是如果和去年不断上涨的猪肉价格来对比,米面这些主粮的价格,即使上涨一倍,大多数年轻人表示也可以接受。
事实上,虽然进口大米价格出现上涨,但在大米的消费量上来说,在中国已经是供大于求。2018年我国大米产量达到2.12吨,大米消费量仅为1.93亿吨。
既然供大于求,为什么还要进口大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进口大米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比如泰国香米。
从2011年开始,我国从主要稻米出口国越南进口的大米就在连年下降,2019年仅为48万吨,总体大米进口255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粮食消耗总量的1%。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供给。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除了米和面,老百姓日常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肉蛋奶。我们每年除了进口约9000万吨大豆,还有1000万吨左右的大麦高粱,1000万多吨左右的油菜籽木薯玉米酒糟,这些加起来有1.1亿吨。
此外,国内生产的大量玉米最主要的用途都是用来制作饲料,提供给我们的养殖业,最后成为我们日常所需的肉蛋奶。
所以综合来看,对于大米、面粉这样的主粮,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囤积,“口粮安全“不用担心,在下半年有可能出现的,是肉蛋奶价格会不会上涨。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2019年中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王斌强调,完全没必要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在家中囤积粮食。
所以,与其担心粮食价格上涨,不如更关注一下自己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