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一次演讲中谈及,“二十年内,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会消失。”,更有甚者,将传统银行消失的时间缩短在10年以内。
如果银行消失了,那么,银行卡呢?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互联金融的发展,使银行卡的介质形态和使用模式面临挑战;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新的市场主体涌入银行卡市场,原有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市场格局被打破;各类支付模式和受理终端不断涌现,收单服务进一步普及;以一秒通为代表的在线融资服务平台,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成功融资。
对于汹涌袭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传统银行业一线大佬也高呼创新、转型。8月15日,在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联合指导的“2014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多位银行业一线大佬对互联网支付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
观点一:互联网金融正在替代银行卡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银行卡面临最重要和核心的挑战是互联网金融,该挑战的切入点或主战场是支付领域,但它已经延伸到金融支付领域以外。互联网金融不止是渠道的革命,它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不仅带来了金融渠道革命性的变化和网点革命性的变化,而是整个业态的革命性变化,甚至是金融业商业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样一来,银行业多少年积累起来的物理网点,在互联网面前优势丧失了许多。总之,互联网金融不仅对网点有替代作用,实际上对银行卡也在替代。
银行卡过去有十年的辉煌,未来要主动融入大潮,通过拥抱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来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再创辉煌。这个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网络信用卡或者网络银行卡、虚拟银行卡,未来的银行卡整合在手机里面,这是一个趋势。
信用卡虚拟化、去卡片化、网络化,它的介质或者是它的载体以后可能不存在了,整合在手机里。当然,新的转型升级向,可能使得银行过去的投资,包括制作卡整个产业链可能很多东西会报废,可见转型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意味着要放弃和要有一个弃旧图新的决心。
做信用卡的商业银行,首先是自己要善于学习互联网技术和精神,然后要善于采用,还要跟互联网机构及公司合作。多合作可以使银行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本减少,时间加快。
银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只有下决心尽快地弃旧图新,成本会少一些,时间会快一些,这是整个产业链面临的选择。
观点二:银行卡已经沦为结算后台
工行牡丹卡中心执行副总裁韩旭升:由于一些新兴支付方式的出现,导致银行卡沦为了一个结算后台。此外,移动支付的兴起对银行卡业也是一个冲击,移动支付的发展,未来会不会取消或者替代银行卡?这是需要进行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实际上,银行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可能是发展得最快的产品或业务之一。而银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崛起并成为在国际上能够和其他国际卡组织并行的、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卡组织,这些本身已说明了银行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银行卡的移动支付,很多年前就已有过探索,银行卡业务本身也一直在不停的吸收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所以,互联网金融或移动支付,对银行而言,也是一个启示和促进,银行卡产业不仅可以迎接这个挑战,而且还是个发展的机遇。
这首先体现在观念和理念上的启示。互联网之所以发展得非常快速,就是因为客户的体验非常好,而银行则更多的考虑安全性因素。
其次是创新。尽管银行卡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有一些创新,但这还不够。随着技术的发展,创新要和客户的体验结合起来。
另外,银行可能要在协调安全、方便、快捷等方面找一个合适的度。实际上,这和前面两点也是结合在一起的。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企业,如何在控制风险和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服务上,是能够拿一个最好的度的。
必须首先制定好规范和标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银行或者互联网企业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规范,就很可能会在安全上产生一些问题。这个标准制定的越好才越有利于全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客户,也有利于银行,有利于相关产业链的各个链条。
现在已有了可穿戴设备,而可穿戴设备本身也是互联网以及移动的结合,未来还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做移动支付,这样手机(在支付领域的功能)也会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包括银行在内的载体可能也要挂接到可穿戴设备。从现在的互联网金融角度来看,或者从移动支付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的更长远一些,这可能会对整个银行卡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实对银行卡产业而言是很好的。银行卡产业只要在理念上、在创新上把握最本质的理念,其他机构或支付工具等对银行而言都不是一个挑战,反而是一个更好的促进。
观点三:互联网支付还没盈利可能就被新介质替代
邮储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姚伟:银行“慢热”的传统合规性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银行创新的能力。
银行创新的核心要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之上,首先考虑合规性,过程要考虑风控,最终要以盈利为目的。互联网创新的核心是便捷,只要便捷的事都可以做,因为它注重的是体验。
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原本就是一个支付账户,此后不断演变,从支付账户变成结算账户,从结算账户变成了基金账户等,突破了商业银行必须遵循的账户管理规定。然而,对银行而言,直接用储蓄(或结算)账户买股票或基金是绝对不可能的。银行对各类账户有严格的隔离区分,但支付宝把所有的账户集于一身,这就是互联网创新支付求变的结果。
在创新过程中,银行基于合规和风控考虑会把流程弄得很复杂,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属于“慢热”,其热的过程要远慢于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质是快和便捷。在一些领域,银行有时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创新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互联网给银行的支付创新敲响了一记警钟,银行要学会适应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在创新过程中,银行人要把银行的稳健融入到互联网思维中。
在欧洲等地区,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并不相同,更多是体现以金融行业主导的金融互联网。国外直销银行可以没有网点,通过网上就能完成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支付环节,是银行服务体系当中一个小部分,它并不能代表整个银行的全部。实际上,国外直销银行模式要求银行适应高节奏技术快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也就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同时颠覆了过去银行传统的电子支付方式。但是,互联网支付的风险已开始显现,这给银行支付敲响了警钟。
第三方支付介入后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应引起监管部门和银行的警惕,必须要尽快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在必行,互联网金融只有在合规条件下才能健康发展。
银行卡和互联网未来在支付领域形态有三大类:一种是线下卡基支付的形态依然会保留;第二种就是互联网支付;第三种是新介质的支付(移动支付或叫手机支付)。第三种支付形态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支付形态产生很大的冲击,互联网支付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效益,还没有达到盈利,就被新介质(不限于手机)这一类的支付形态取代。所以,支付创新无止境。
观点四:传统银行业“跑马圈地”时代逐渐消逝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杨华辉:在互联网企业跨界抢占高地的同时,传统银行业“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也逐渐消逝,信用卡的触网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信用卡行业快速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网络化。
如果传统银行业务仍局限于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将会止步不前。互联网金融恰恰立足于被传统银行业忽视的中小客户这一蓝海,以极致的互联网体验和低准入门槛,将客户的零散资金凝聚起来。
实际上在体制上机制上,与互联网金融文化相差太大,比如说互联网提倡开放、平等、协作、共享这四个精神,体现在银行业务中就很难做。
第一,应以产品的专业化来强化银行的优势,这些专业化优势包括对金融的理解,对风险控制的理解,对客户需求的把握。
二是要运用系统手段,规避客户的用卡风险,提升客户的体验。
三是扩大线下的资源与客户保持亲密的接触,强化传统优势。因为传统银行对于互联网企业存在着资金管理的优势,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优势,专业化的风险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线下商户资源的优势来应对网上的挑战。
在融合方面,首先要积极拥抱互联网,以新形式满足客户的需求,用这样的合作,通过入口和渠道来实现流量的导入;其次是渠道方面,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入口;第三,以优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来吸引客户。
在创新方面,银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大量的客户流,同时,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实现精准的营销,运用大数据来搭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O2O服务平台;第三个要发力移动互联,来突破增长的瓶颈。
观点五:互联网重用户,银行重客户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去年整个银行卡的交易是423万亿元,跨行转结是32万亿元,是2002年银联成立的180倍,而且银行卡的渗透率是47%。现在没有纸质的个人支票,我们跨越了纸制个人支票阶段。
目前互联网的便利对银行冲击很大,那么,银行和互联网的思维核心点和区别在哪?
主要在于互联网重视用户,而银行重视客户;用户和客户的差别在于,用户只要提供服务,不一定是买卖关系,而客户是买卖关系,你买卖的是财产,买卖完了是你的客户,买你的产品都是你的客户,比如部分银行已在抢占入口,其思路就是通过社交平台慢慢把客户变成用户。
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这是互联网的核心思维。你只要用我的服务,你是不是能够产生买卖关系也无所谓,所以,从用户的思维给大家(银行)的建议是要拥抱互联网,轻装上阵,直奔用户。同时,思考银行能不能共建互联网上的商圈以期为信用卡服务。
银行方面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安全和便捷的角度上,一定要用现代的技术真正解决用户的需要,不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是假命题;其次,推动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好好研究一下账户体系,不管哪一个机构提供账户体系服务,都应该按照账户体系的管理法规来管理;最后,考量所有的金融服务资产的综合优势在哪里,我国信用卡实际上并没有一人一张,若用信用卡跟借记卡绑在一起,借记卡方面是不会干的。因而,怎么更好的用卡,怎么普及,需要信用卡打头阵,毕竟信用卡风险防控机制比借记卡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