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2月的人民币存款为168.58万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3万亿,增幅8.3%;而同期的人民币贷款为123.24万亿,同比去年增长13.8万亿,增幅12.6%。从数据可看出,在过去一年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不仅在贷款增量上超过了存款增量,而且贷款的增速更是远高于存款增速。
银行放贷资金从哪来的?
存款类金融机构过去一年的贷款增速远高于存款增速,说明了银行在吸收存款上遇到了不小难题。但这也同时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存款增速这么低,而贷款增速这么高,那银行用来放贷的钱是从哪来的?
显然,由于存款增量低于贷款增量,所以仅仅靠存款的增加,是不可能维持当前的贷款增量的。但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仍然是高于贷款总量的。这就可能说明,银行还是可以从原有存款中挤出一部分用来放贷的。所以,贷款增量中高出存款增量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像挤牙膏一样从原有存款中挤出来的。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为了能帮银行挤出更多“牙膏”,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都做了一些事。
央行、银监会为银行做了哪些事?
1、普惠金融定向降准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是央行针对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贷款的银行实施的优惠政策。具体来说,凡是在上一年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贷款的增量或余额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可对其下调0.5%的存款准备金率;而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10%的商业银行,将在累计基础上再下调1%的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可达到第二档,其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下调1.5%。
我们知道银行的存款必须留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不能用于放贷,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也就意味着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存款用于放贷了。
2、下调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根据此前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将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是银行每贷出一笔款项后,需要预留一部分用于应对不良贷款的资金的比率。简单来说,银行每贷出一笔款,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成为不良贷款再也收不回来,而通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预留的资金,就是为了填这个坑的,而且只能用来填坑,不能用作其他。
所以,下调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银行就可以预留更少的钱,从而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来放贷了。
3、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血”
近日,中国央行、中国银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从拓宽资本渠道、增加资本工具种类、扩大投资群体、简化资本工具发行程序四个方面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血”。很显然,如果商业银行能把这些都利用起来了,即使吸收存款不力,也能获得更多资金用来放贷了。
作者:龙小林/审核:禹君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