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资金紧张,除银行需要揽储满足存贷比考核指标的季节性因素外,以下因素更为突出。
第一,财政存款的释放不及预期。近两年12月财政存款投放都在12000亿左右,今年1-11月新增财政存款高达2.03万亿,是去年同期的2.04倍,若根据往年规律,今年底财政投放的规模应该更大,但由于中央控制乱花钱的态度,放缓了财政存款的投放,由此也影响了银行的资金安排。
第二,QE退出快于预期。部分押注于美联储年内按兵不动的跨境套利资本不得不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产生资金流出压力。
第三,今年M2增速明显超出央行年初制定的目标,使得临近年底央行有着更强的控制货币以及流动性增速的动力。如11月下旬利率小幅回落后,12月以来,央行就不再向市场提供逆回购,资金净回笼1440亿。此次资金紧张,央行没有采用逆回购,仅通过SLO“点对点”地对某些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主要原因就在于SLO期限更短,低于7天,可以避免逆回购资金与随时可能大规模投放的财政存款形成叠加效应,短时期内显着增加银行流动性,不利于维持偏紧的调控态度。
第四,更深层次原因在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仍不够审慎。经历钱荒后,银行短借长贷有所收敛,类信贷资产从6月份的5.2万回落到10月份的4.4万,但银行对“非标”资产的投资热情并没有根本减弱。由于三中全会激发了企业家信心,企业的融资需求明显增加,继续支持银行表外信贷扩张,如11月份以来新增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分别为1018亿和2704亿,分别比10月多出587亿和870亿。还有部分银行担心9号文出台后自营资金投资非标资产会受到更多限制,加快了同业类信贷资产业务的步伐。其期限错配问题仍然明显,出现流动性冲击时难以从容地应对,易导致市场资金面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