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越来越难,而且发放节奏慢且利率增高。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却同比多增。银行贷款到底去哪里了?
王小姐距离拿到银行房贷放款只差“最后一公里”,但这“最后一公里”已经走了近3个月。她今年1月签订购房协议,办理了某股份行的住房按揭贷款,但“现在房贷还没有下来,客户经理对我说额度紧,再等等看”。
尽管不少企业表示可以得到稳定的银行贷款支持,但信贷条件趋紧,这已成为个人、企业切身感受到的一股市场风向。“各家银行在贷款到期后都在提高利率水平,有的银行总行甚至要求,尽量不做利率下浮的贷款项目。”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即便现在是大客户,最优贷款利率也就打九折,基本没有打七折的贷款。”
一家中小型银行的人士向记者曝料,“今年有些银行的贷款计划甚至低于去年,规定严格根据新增存款情况来决定新增贷款投放的策略。”
然而,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6.8%,新增人民币贷款、包括企业中长期贷款,都同比多增,新增人民币贷款一季度达到4.72万亿元。
这很容易形成一个疑问:一方面,银行新增信贷同比多增;另一方面,贷款发放却节奏慢、利率高。贷款都去哪儿了?
第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表外转表内”的结构性腾挪,在银监会99号文等监管趋严背景下,银行对相关表外业务正进行大幅调整。最新数据显示,3月新增信托贷款仅950亿,占社融比重回落至4.6%,处于2012年下半年以来月度第二低的水平。
第二个解释则是:银行选择客户,发放贷款更有针对性。“为了缩短不良资产反弹的阵痛期,银行普遍都在加大核销、转让不良资产的力度。这个时候,适度降低一些风险资产的增长很有必要。”一家国有大行的人士告诉记者。
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袁俊也说:“从银行业整体信贷情况来看,比较明确的一点是,各家银行在选择贷款项目及客户时,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客户。”
银行通常是从“存量”及“增量”两方面入手。盘活存量上,调整表内存量资产的期限和品种结构;优化增量上,则在注重向业务贡献率高的、优质的、增长型客户和业务倾斜。
与此同时,企业真实融资成本也上升。“贷款到期后再授信,也要重新核定利率。”某银行人士说,在存款利率上升、银行负债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这就迫使贷款利率随之上升。
银行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股本、个人和企业存款以及同业拆借资金。先看银行间市场:一季度外汇流入势头强劲,货币市场短期利率2月中旬以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市场流动性的宽松程度超出市场预期。
但且莫乐观。瑞银预计,进入二季度,资金供给或重新面临下行压力。理由是,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投资性资金进入中国节奏放缓,前期投机资金短期内止损离场,可能进一步增大短期外汇资金反向流出压力。
此外,二季度财政税收缴款力度加大、财政投放节奏相对趋缓,因此预计财政存款增长将提速,这对基础货币增大的负面影响将加大。
波动比较大的则是银行存款。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72万亿元,同比少增1.39万亿元;截至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09.10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1个和2.4个百分点。
然而,实际的存款情况较统计数据反映的还要差。原因在于,统计中的存款是个时点数,银行往往采取在月末和季末通过理财产品等方式回笼存款,这导致存款月末陡增,月初骤降,不少银行存款大部分时间实际达不到年初水平。
同时,目前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加大了银行“一般性存款”向“同业存款”转移的步伐。但同业存款并不计入存贷比考核,因此,贷款也将受到一般存款波动的影响。
事实上,在经历了去年6月钱荒、年末资金紧张之后,银行逐步减少了期限错配,调整资产负债表,对于流动性管理非常重视。比如今年加大了债券的配置,在风险偏好逐步降低的环境中,贷款并非银行最爱。
某国有大行一位高层预计,短期内贷款“偏紧”的状态不会有太大改变。在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息差面临压力,尤其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伴随着利率走高,存款端的反应更快,息差将收窄。
在银行信贷资源仍属于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提升贷款定价能力”、同时“投向效益好、综合回报高、新增的增长领域”不失为一条良策。
目前,银行正在进行中的、主动的调整客户和信贷结构就是具体的业务体现之一,更为直接的表现则包括了扩大中小微信贷占比,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供应链融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