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上市银行年报的渐次公布,中国信用卡市场新的“诸侯割据图”浮出水面。
自2008年“逆周期”大规模发卡以来,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全面超越曾在这一领域领风气之先的股份制银行。一度占据市场龙头的招行,其信用卡业务规模指标被工商银行全面超越;曾经在2003年至2007年间发卡量位列前茅、业务质量可与国有银行一较长短的股份制银行,已经纷纷在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的规模通胀中相形见“小”。
通观各行2010年年报不难发现,规模与速度——这一中资银行整体业务战略难以抹去的“情结”依然对信用卡业务产生着巨大影响。然而,国有银行信用卡的膨胀并未带来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明显提升,年报的背后昭示业内:信用卡业务的浮夸之风已不可再续,规模之争可以作古。
众神归位:四大行的威力
从传统的发卡量、新增发卡量和发卡增幅来看,虽然整个2010年信用卡市场“圈地运动”的余波在衰竭,但由于自2008年以来的“发力”,四大行信用卡业务规模快速上升,目前发卡量、有效卡量等指标基本已经回归到各个银行规模的“基本面”。
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四大行信用卡发卡规模均在2000万张级以上,工行当年新增发卡1165万张,单一年份新增发卡规模超越除招行外所有股份制银行多年累积的发卡量。除建行外,工、中、农三大行保持了发卡量快速递增的态势,工行信用卡交易额增幅达42.2%。根据年报及行业信息,以有效卡量来测算,工行、建行、中行、农行、招行与交行占据国内信用卡保有量前六位。
中国第一大信用卡发卡行的席位上世纪末以来分别由广发、招行占据。本世纪初,广发银行曾占国内信用卡发卡量半壁江山;2006年时招行曾一度占有国内信用卡发卡量的40%左右。但目前,信用卡“诸侯”的名次似乎已回归银行规模的座次。
但事实上,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年报所披露的发卡量一般为上市银行累积发卡量——包括新发卡、有效流通卡和已注销卡,因而累计发卡量的指标在中国信用卡市场“圈地”高潮过后已经越来越不具分析意义。
以年报信息披露较为全面的招行来看,其截止到2010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3447万张,但有效流通卡仅1754万张,两相抵扣无效卡量达1693万张。招行2010年新增发卡404万张,但有效卡量仅增加了26万张(比照招行2009年报数据计算)。这其间固然有客户流失的因素,但也是目前国内发卡银行“一户多卡”(同一持卡人持有多张信用卡)的必然结果。
不过,招行信用卡业务“发卡量”与有效卡量的数据落差并非个案,而是整个行业挥之不去的规模“情结”。以发卡量3年前超越招行的工行为例,其6366万张信用卡中,无效卡量初步估算亦在千万张之巨。而且工行、中行历史上至今一直存在较大规模的准贷记卡、分行自行运营信用卡等银行卡产品。因此,笔者建议各行信用卡业务数据大可彻底摒弃累计发卡量这一指标,应专注于有效卡和有效户,令规模分析更具实际价值。
四大行卡债倍增
在发卡量增长的同时,四大行卡债在2010年呈倍增之势。农行、工行、中行2010年末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增幅均在100%以上;工行卡债规模首次超越招行位居行业第一位。但在股份制银行中,卡债规模增速相对平缓:招行为36.2%,增幅最高的光大银行为43.6%,最低的民生银行则仅为15.18%。总体而言呈现大行“激进”、股份制银行”保守“的格局。
当然,信用卡债的倍增反映了四大行促销力度加大、信用卡活跃率上升,从应偿账款与信用卡授信额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持卡人对于四大行信用卡的授信额度的使用率在2010年末较2009年明显提高。但四大行信用卡整体活跃率仍低于股份制银行。如建行与招行年末卡债规模接近(分别为554.87亿元和549.4亿元),但建行为此而向持卡人提供的信用卡额度比招行高出近900亿元。
由于信息披露范围的不同,信用卡坏账(应收账款逾期)及不良率情况在各上市年报中良莠不齐。但仅从年报记载看,行业性的信用卡坏账核销正在“静悄悄”进行:浦发、深发展多家年报提及审议信用卡逾期债务核销事宜的董事会决议。招行、中信卡债不良率和金额出现“双降”,但浦发银行卡债坏账呈现“双升”。从目前数据可以看出,四大行卡债倍增必将对信用卡坏账比率产生“放水冲沙”的稀释效果:中国银行2010年信用卡逾期比率降低1.03个百分点,但不良余额反而上升2.17亿元。
真实竞争力:规模并不必胜
从年报数据的表面看,大型国有银行在信用卡这一市场化业务领域后来居上,但事实上,大行的规模后发优势并不能构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上市银行年报中即可看出,大规模不等于高收益。如建行与招行之间,前者发卡指标已超越后者,但收入指标却落后后者44.20%。即使在四大行范围来看,尽管建行主要规模指标仅次于工行位列第二,但是如果考察其收入结构、新兴业务占比等因素,建行信用卡业务质量其实优于工行。
由于机构体量、网点覆盖的巨大差异,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的优势势必难以为继。但就重点大城市和地区而言,四大行在信用卡用户覆盖率和活跃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而且笔者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四大行近几年激进发卡所发展的多数为收入较低、位于中小城市的中低端客户。尽管信用卡业务本身主要盈利来源是循环信用偏好高的中低财富人群,而非交易型的高净值人士。但国内目前大环境下,向中低端收入人群大规模发卡的时机显然并不成熟。对于借贷倾向客户所能带来的利息收入,发卡行也必须怀着“戒惧慎恐”之心。
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仍然是规模为主角,但数据已可以佐证,大规模圈入无效或低价值客户其实并不能帮助信用卡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