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全国大学生信用大使联盟及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共同发布《2017中国大学生信用现状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这也是继2015年后的第二次成果发布。
《报告》指出,过去两年间,大学生信用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对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有了解的学生人群占比,从2015年的12%提高至2017年的35%。同时,大学生消费行为也有明显改善,更注重理性化消费。当面临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42%的受访大学生会选择放弃消费,而非向父母或者亲友求助来过度消费。
全国大学生信用大使联盟秘书长张晓燕认为,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信用认知和行为的规律性跟踪和观察后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都得到提升。
她表示,得益于监管机构、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84%的大学生对2016年的校园贷负面事件有清楚的认知。
但在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信用的综合认知依然有所欠缺。张晓燕引用《报告》数据指出,有65%的大学生并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相当于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超过7成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在毕业后的还款情况将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并有相应惩戒机制;大学生群体对于产生逾期后会被列入黑名单、法律诉讼等后果认知不全面。
《报告》还显示,有近四成的学生表态并不会去了解月利率背后的实际成本是多少。也正因如此,有33%的同学接受了1.6%以上的月利率。这一贷款成本核算后年利率将超过20%。
从最基础的信用工具——信用卡的使用和认知情况来看,由于对信用卡并无清晰认知,84%的大学生日常不会使用信用卡。
“信用传播渠道的多寡,以及信用传播活动的丰富程度会对大学生的信用认知情况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张晓燕认为,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渠道,青年群体的信用现状会有良性的发展。
针对大学生信用现状的改观,作为活动协办方、全国大学生信用大使联盟发起方之一的致诚信用总经理赵卉认为,过去十年间,中国的普惠金融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众人群的信用认知水平和信用行为能力,这不仅关乎普惠金融事业的未来发展,也关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扎实落地。
2015年,致诚信用在央行营业管理部指导下、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信管研究中心、信贷信用知识普及公益平台共同发起了大学生信用大使联盟,积极投入青年信用教育及信用体系建设。
“此次发布的报告数据证明我们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有超过8成大学生有意愿或考虑参与信用建设相关活动,成果令人欣慰。”赵卉表示,希望动员更多的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了解信用的价值、更好地适应信用社会。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报告》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1540所高校,调研问卷总计近3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