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被支付宝的年度账单刷屏了,除了各种“小确幸”“颜值正义”“温暖”“才华”“旺”之外,我们无意间发现身边的人都这么有钱。
动辄十几万的年度消费,刷新了我们的金钱观,嗨,原来大家都觉得自己穷,钱不够花,一年竟然花了这么多钱。
正当我们为自己刷屏的新年目标狂欢的时候,有人微博却发出了一声警告:
小心被套路,你已经默认了出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详细的介绍大概是,我们在生成自己的年度消费账单时候,没有注意页面里的一些提醒,在毫无知情的情况下默认签署了部分协议:
如下图,
这个协议大致意思是说,你同意授权蚂蚁金服保存并合理使用你在支付宝的一些消费行为和信息,例如你在支付宝里使用过信用租车、信用贷款、信用租房等信息。
你同意将这些与支付宝相关联的金融信息授权给蚂蚁金服,用于外部机构的一些查询,比如:
上面这些单位。
如果你注意细节的话,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支付宝的意图,蚂蚁金服在向另外一个国人陌生的领域探索,个人征信领域。
这个是全国很多家支付企业都想吃掉的蛋糕,但如果说到征信数据,也只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才能完成这么庞大数据信息库。
个人征信的商业化,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
如今具备个人征信商业化条件的,恐怕也只此两家了。
适当提供无需个人授权信息建立征信数据是否妥当?
我们习惯了支付宝提供给我们的方便快捷,通过支付宝授权了很多便捷的服务,如今这些消费金融行为已经成为支付宝重要的资源。
如果这些信息有一天会被社会机构调用查询,用来衡量你的个人信用,用来审批是否要给你批房贷,是否要给你提升保单的等级,出行的时候是否能够享受VIP待遇。
那么,你还会有现在如此多的疑问吗?
在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已经发展非常完善,也是十分成熟的,而且个人信用系统也严格的划分为需要个人授权采集和无需个人授权采集的部分。如下图,
其实关于这次个人信息是否要经过授权被蚂蚁金服使用,并授权其可以向第三方机构提供查询服务的大讨论,本质上是我们的个人信息的划分边界没有搞清楚。
国外的社会机构,只要取得合法牌照的公司机构,在你向此公司申请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的时候,会调取你的个人信用信息,如上图中所列的项目。
只有这些信息才能准确判断,你是否符合贷款、担保要求。
只不过,这些个人征信的使用、划分边界、哪些人、哪些公司可以有多少权限查询到某个人何种程度的个人信息,都需要法律、业界做出严格的界定。
只是,目前这阶段,征信市场还是一片蓝海,规模尚且不足,商业化更显得推动缓慢。
所以,北先生觉得,既然你们这么相信支付宝,可以把几十万的钱都在支付宝里花掉,还有人把家当都放在余额宝的基金理财。
为何让你提供一些个人消费信息以及金融行为信息的时候,你却如此大呼慌张。
何况,这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十分利好的事情。
现在的商业公司都在做着本来是国家机构该干的事情。
不论你承认不认识,原本这些便捷的支付工具是可以由银行来牵头完成的,但支付宝做了。个人征信数据的收集使用归档,原本也应该由央行征信司来做,可现在央行的个人征信仅限信用卡的使用情况。
十分不完整。
未来的商业竞争蓝海在大数据,个人信息的大数据。
可以想象,未来有一天,政策开放到可以允许的情况下,蚂蚁金服可以向个人提供住房贷款,要靠什么来审核你的资质,就是你与支付宝发生的这么多年的交易行为、数据。
未来,也许你再想借钱给某个人的时候,不必担心对此人一无所知,至少你可以问问查查蚂蚁金服,此人的个人信息。(有一天法律完善到这一步的话)
这些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这次支付宝未在醒目位置提前告知做法欠妥,但这个事情,推动整个个人征信体系完善建设的想法,没有错。
我希望有更加完善的征信产品面向机构或者个人,诚信并不是嘴边说说那么简单,要落到你每次行为里面。
要不然,我怎么相信你?
若支付宝邀请你参加共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个人在支付宝内一些消费行为作为征信数据,且明确告知你这些数据的合理用途,你是否愿意参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