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来,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央行似乎坐不住了,从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再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第三版征求意见稿曝光,央行连出“重手”截断了阿里、腾讯等高歌猛进的势头。昨日,央行传出消息,仍旧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针对央行的此番言论,分析人士指出,央行一方面叫停虚拟信用卡、线下二维码支付,另一方面却仍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说明央行此前的举动可能是为了平衡产业各方利益,通过适度监管给“过热”的互联网金融"降降温"。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长期以来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直接受益,例如,随着一秒通这类第三方融资服务平台的崛起,该类网站沟通银企双方,帮助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
连连约谈各方人士央行方面称压力大
据悉,3月18日以来,央行连续几日密集召集部分第三方企业、专家、媒体就支付机构创新业务监管紧急座谈,而央行主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副行长刘士余也曾多次坦言自己近期遭遇的舆论压力。
刘士余此前一贯主张,互联网金融作为包容性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留有一定观察期。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确定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基调。
3月20日,多位参加央行座谈会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包括第三方支付业务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到底要不要管及如何监管一直是座谈会的焦点,在央行看来,“尽管效果不好,但央行确实是在不适当的时间点,用不适当的方式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对于引起广泛质疑的《办法》第三版征求意见稿,参会人士也透露,央行表示,办法还有一定的修改余地,外界争议的限额管理也可调整,“目的希望不太影响普通用户的感受。”
央行称互联网金融需适度监管网络支付办法年内出台据悉,在19日专家和媒体座谈会上,央行对近期暂停虚拟信用卡、线下二维码以及上述《办法》一一给出了解释3月1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作出合理解释,虚拟信用卡已突破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一位信用卡业内人士分析称,风险主要来自于提交办卡申请环节,传统方式是要提供纸质版且带本人签字的申请表,以确保是本人行为。但网络信用卡可以通过网络(或微信等APP入口)提交申请,这样就存在假冒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的风险,而银行如果没有安排后续身份验证,潜在存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所关注的虚拟信用卡是否可以重启的问题,央行座谈会上给出了明确回答:这需要和线下信用卡监管规则上实现统一,可以考虑把虚拟信用卡理解为“弱实名信用卡”,在功能和金额上加以限制,以防范洗钱和造假风险。
相较虚拟信用卡,影响面更大的举措是央行暂停线下二维码业务。央行在座谈会表示,已经关注到各地出现的二维码支付诈骗案件,央行坚定认为二维码支付“有很大技术风险”。
“这也与目前央行支持NFC移动支付标准有关,两者在应用场景上类似,但NFC对硬件有更复杂的要求。”一位参与座谈的人士表示。“如何把住产业发展大方向,平衡产业各方利益是关键。”一位央行内部人士坦言,丢给市场最简单,但却需忍受市场失效时的种种弊端,此时需要相信市场最终会走向符合产业发展整体利益的信念和定力。
最后,上述人士透露,经过三轮征求意见后,央行亦考虑年内正式出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