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放进银行,却变成了保险基金?这样的幺蛾子又出现了。
据报道,2019年1月左右,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杨坛坛女士拿着自己平日积攒下来的十万块钱,和男友前去镇上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本以为这笔钱可以随时存随时取,但一年后她接到保险公司催缴电话得知,十万块钱里面有两万变成了保险基金。
银行人员给当事人所办理的保险基金
纵观这个事件前后,储户的意愿很简单很清楚,就是来到银行储蓄存钱,要求是“可以随时存随时取”的那种,不存在表达意愿不清的问题。反观银行的这一波操作,却显得暧昧,乃至有耍流氓的迹象。
该银行工作人员先是引导当事人在空白的申请表上签字,当事人发现问题前往银行重新核对时银行却称“跟我们没关系,办理业务的不是我们银行的人”。然后,当事人投诉后,银行又改口承认办业务的是该银行员工。
想甩锅没甩掉,是因为遇到了较真的储户。可是,这个甩锅的样子太难看。毫无疑问,它将再次伤害人们对银行的信任。
储户的信任,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杨女士男朋友所说:“当时存钱的时候我们也没想那么多,觉得毕竟人家是银行嘛,我们既然来存钱肯定无条件相信人家,而且当时也不认为银行会卖保险”。
可该银行这样甩锅,辜负了储户对它的信任。不客气地说,这样的金融机构,其信誉堪忧。
银行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事人自愿同意办理该保险基金业务,却拿不出相关证据。所以,该银行声称的所谓储户同意知情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这意味着,该银行是在储户实际上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储户存款变为保险基金。银行这样做,涉嫌侵犯储户知情权,应该为储户蒙受的损失负责。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包含专页风险揭示书,风险揭示书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险揭示书还应当设计客户风险确认语句抄录,包括确认语句栏和签字栏;确认语句栏应当完整载明的风险确认语句为:“本人已经阅读风险揭示,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并在此语句下预留足够空间供客户完整抄录和签名确认。
这种看似“婆婆妈妈”的规章制度,初衷是帮助客户在购买前认识到风险。渭南该邮储银行,却在一波操作中,轻车熟路地淡化风险提示,成功绕过了“障碍”,把储户的2万存款变成了保险基金。
目前,杨女士表示,对方已经答应他们退保。但值得说明的是,储户存款变成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早已是老套路了。但是,老套路一直没绝迹。
如今,不少银行的销售人员仍然在利用信息不对称,用虚假宣传误导储户,将不同金融产品混为一谈,忽悠储户。银行得到好处,员工得了佣金,但储户被蒙在鼓里,承担风险。
储户普遍面临“存款变保险”的焦虑,他们固然需要提高识别能力和风险意识。但监管部门更应该负责监督之责,对银行的这种不诚信行为重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