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金融是近两年来银行宣传的服务重点,从起初的政策推动,到现在服务小微企业已经真正成为不少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考虑,小微金融创新不断推出。
信用卡业务也正逐渐渗透参与到小微金融中来,通过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在银行业内正有风生水起的苗头。
“这其实是好事,能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我爱卡增值业务部总监董峥认为。
但是监管层对这类业务持谨慎态度。杭州银行行长助理丁峰在近期表示该行此类业务今年被银监会叫停,但在5月底收到监管层反馈,又允许该行做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的试点。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不止杭州银行,其他银行也在做类似业务。
两大原因催生变局
信用卡在中国诞生以来,基本都没有超出个人消费的范畴,但现在正有银行借助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突破了消费范畴。董峥认为有两大因素促使银行通过信用卡进行小微金融创新。
首先是外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刺激,“尤其是阿里金融。”董峥表示。阿里金融基于阿里巴巴[微博]交易平台,能够掌握客户交易信息和信用情况,发放小额贷款既准且快,“分羹”了不少银行资质较好的小微客户。
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小微客户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因此当看到阿里金融这样的机构在与自己争抢客户时,银行自是不甘。
其次从成本效率角度看,通过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成本高、手续繁、审批难一直都是小微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对银行来说,小微贷款额度一般不大,一笔正常对公企业贷款额度都几倍于小微企业贷款,如果照用对公企业审贷流程,审核成本可能数倍于正常对公企业贷款成本,但效益没有高出多少。同时不少小微企业的信用和经营状况与小微企业主有直接关系,由于小微企业过于分散,对公业务部门很难掌握小微企业主的信用状况。
相对而言,信用卡具备一定优势。一是基本上小微企业主都有信用卡,透过信用卡能窥出其信用情况,这就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经常缺乏抵押担保的问题,因为信用卡在对其信用考核完成后,提供的服务是无抵押无担保;二是信用卡使用便捷,只要在额度内,贷款方便快速,无需繁冗的审核流程。
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在尝试通过信用卡提供小微金融服务。
如广发银行[微博]的“生意人”卡,该卡只需要经过一次审查授信过程,客户即可获得最长达5年的循环额度期限,而且无担保无抵押,客户可根据自己的资金流情况随借随还、按天计息;在融资需求方面,对短期中小额融资需求,客户可享高达50万授信;也可根据POS流水情况获得高效贷款授信;对中长期资金需求,客户可根据自身资质及不同担保方式,提供期限最长达10年、额度最高达1000万元的贷款。
此外光大、民生、招行、杭州银行等也都有相关产品。
监管层态度谨慎
尽管借助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的行为暗潮涌动,但监管层似乎保持谨慎态度。
丁峰称,杭州银行这两年在北京对60到80万的专业市场的私营企业主,尝试用信用卡作为载体给个体工商户发放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
“但是有人向监管层反映情况,根据1999年的银行管理条例,银行卡只能用于消费,不能用于经营,银监会把它叫停了。”丁峰说。
从目前情况看,银监会并没有完全叫停此类创新业务。
丁峰透露,杭州银行已经收到监管部门的反馈,可以做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的试点。
不过,丁峰并不认为继续以银行卡为载体发放小微贷款就是真正的创新,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在银行以外,是互联网,所以要关注怎么用互联网改造金融,而且,互联网可能会颠覆银行的运作模式。
他还表示,如果不能用信用卡,可以推虚拟卡,通过网络来实现。
贷款资金监管难题
虽然小微企业是各家银行重视的“蓝海”,但是小微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仍是银行进行风险防范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也是信用卡发放小微贷款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做好风控?各行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光大银行的“易快发”设计是根据小微企业资产不足、很难通过抵押及担保的传统方式获得资金的特点,由供应链上游挑选相对优质的下游企业,采取担保、交纳保证金的方式,由银行解决下游融资、上游资金回笼等问题。
有的银行则是采用严格的贷后监控和催缴管理。
但是对于贷款资金用途去向的监管还是一大难题。贷款的管理要求之一就是实贷实付,即银行每笔贷款投向用途都很明晰,而且容易实现监控,但信用卡发放贷款就难了。“小微企业主通过信用卡实现贷款方式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套现,但监管层一直都在严格控制套现。”董峥表示。
对于信用卡套现后的资金用途,银行“鞭长莫及”,这就给资金安全埋下隐患。
另外,业内人士提醒,不少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设的信用卡融资服务没有免息期,往往是协议价,适合流动资金一时短缺、很快可以还款的客户,不宜作为长期融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