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能不能‘炒币’?”“‘发币’犯不犯法?”“我们该去哪里‘挖矿’?”面对十八九岁的本科生好奇而殷切的问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科技系主任戴韡常常会紧张得下意识扶扶眼镜。这些打监管“擦边球”的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巨变,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以往的专业课教学,解决得了知识的难点,但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涉及得少。要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何种程度的教育,全凭教师个人。
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小处看,怎样才能使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捍卫金融职业伦理?从大处看,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2018年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深入挖掘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从21项课题入手,半数以上教师积极参与,开启了探索之路。
追求知识与价值齐头并进
早在2017年金融科技系筹建之初,戴韡就发现,本科生对数字货币的热情远超想象,行动的步子不比老师慢。一些人还私下钻研“比特币”,希望找到从中获利的奥秘。
“很遗憾,当前的全球数字货币市场处于严重缺乏监管的状态之中,很多现象和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相违背。”戴韡觉得,对学生的疑问,要答就要答个彻底,必须帮学生树立起牢固的思想防线。通过学院党委主导的“课程思政”探索,他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一课的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比如,对于想“炒币”的学生,带着他们从“白皮书”也就是数字货币项目的项目书开始研究,看项目背后有没有正确的商业逻辑支撑,看它的价值来源于何处。对于想“发币”的学生,则建议他们先去做区块链开发,去研究底层技术怎样处理相关的程序响应、如何才能保证交易的安全性等。
一学期实施下来,效果比预想的好。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保证了学生面对新兴事物时思想和行为不偏离法律法规的大框架,还和国家对区块链发展的倡导不谋而合。戴韡很欣慰:“此前一些高校社团出现了私自发行数字货币的现象,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受益于‘课程思政’建设,在我们中财这样一个本该是风口浪尖的地方,反而没有这种担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分析。在他看来,“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中。
立足学科巧寓思政于专业
在“课程思政”探索初期,“80后”教师魏旭被学情调研的结果吓了一跳:金融专业的学生,接触公司投融资决策、投资组合管理、金融利润、金融套利等各类知识非常频繁。而这些知识的原则都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最大化收益,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利润至上”的思想之中。
此外,金融作为二级学科,从属于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在当前的高校经济学教育中,大部分主流课程介绍的都是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注不够充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缺乏深刻认识,很有可能不认同甚至反对党的各项政策。”由疏离到反思,魏旭慢慢找到了感觉。
“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范畴中本来就包含了中国经济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速增长,以及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如何保障工人福利等各方面的内容。”在高级公司金融专题博士研究生课程中,魏旭尝试筛选出应用最前沿的经济学、金融学研究方法,并讨论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论文,和学生一起研读。
“过去,学生对于非公党建了解不多,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倡导在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有篇论文用公司金融研究中前沿的“断点回归”方法,分析得出结论: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能够显著地提高员工工资以外的福利,以及劳动生产率。“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党组织真的能为员工提高福利,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课后反馈,学生普遍觉得这个案例很有意思——党章制定的规则居然能跟学术结合起来,对用标准的实证方法来探讨思政话题更感兴趣了。“通过数据的观察、逻辑的推理、专业的分析得到的结论,相比于简单地陈述事实更容易让学生信服。”
课程结束后,魏旭比学生还兴奋,因为“从专业和思政上都有收获”:“‘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将课程内容向思政理论进行引申,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和使用专业知识去理解经济发展中党的思想战略和领导决策。”
“教师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金融结构变迁的‘中国模式’,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一直是新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为首都和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的责任担当和引领作用。在金融学院副院长应展宇看来,“课程思政”探索对学生未来成长为真正立足中国本土的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促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替代,更不是在专业课教育中或每一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用渗透性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近两年的“课程思政”实践,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辉担纲授课的“金融工程概论”深受学生欢迎,也启发她从新时代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人才品德培养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社会实践是金融类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探索的前沿阵地。在“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课中,教师聂利君和团队成员想尽办法为学生联系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与外贸企业员工、银行国际结算审单人员、贸促会官员等人士的接触中,一方面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学习作风,另一方面亲眼看到、亲身体会“无硝烟的战争”,认识到在工作中自己的言行代表中国。“在实践中,学生特别明显地感觉到,背靠一个强大的、负责任的祖国,从事涉外工作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交易对手的信赖与尊重。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很自然地被激发了出来。”
“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使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多次强调“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对‘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回归。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探索的主导者、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毛静看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建设又是两年来金融学院党委创建首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在基层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党建促师资队伍建设、党建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抓手之一。在“标杆院系”的创建过程中,学院党委提出了以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应用型创新金融人才”为目标,通过实践创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为推动‘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对金融学院一个学院或者中央财经大学一所高校,更是对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政治要求,是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面向未来的新任务。”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在出席金融学院日前举办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如是说。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6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