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投资理财那些事儿
刘煜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老百姓积累了巨大剩余资金,对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日益迫切。实际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不仅股票、基金、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等都已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共同话题,就连日益复杂的结构化投资理财产品和诸如期货、期权之类的衍生金融工具也都进入了人们投资理财的视野。虽然我国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中对银行存款这种安全资产仍有着十分强烈的偏好,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为了提高投资理财的收益,风险资产在老百姓的投资理财中的占比呈逐渐上升之势。
然而,参与更高风险、更高预期收益的投资理财活动,对老百姓的金融投资学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更全方位的要求,不仅要求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中恰当地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和企业经营状况,而且还要能够理解投资理财工具的收益与风险特征并做出恰当的评估,更需要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克服情绪和认知偏差。因此,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老百姓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投资理财,我们需要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发展格局之际大力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帮助老百姓提高投资理财的基本技能、专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中的风险意识,更合理地规划投资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提升老百姓的金融素养,不仅是老百姓自身的需求,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良好的金融素养,让老百姓更好地辨识风险和理性投资,这也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其一。其二,提高老百姓金融素养,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宏观目标。众所周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取向,但正如弗格森在《货币崛起》中曾指出的:“金融知识丰富的人机会越大,金融文盲趋于贫困的风险则更大。”老百姓的金融素养差异太大,就会加剧财产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反过来说,提高老百姓金融素养,可以让他们更加公平地参与金融市场,在公开透明的信息中,老百姓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平等性也会大大地增强。
提高老百姓的金融素养,需要适合于老百姓的金融投资通俗读物,将金融投资学“专业”寓于“通俗”之中,使那些原本看似高深的金融投资知识直面老百姓现实的、切实的需求,帮助人们建立一套投资理财独立的分析框架,以“授人以渔”。
彭兴韵教授的《金融投资学通识》就是一本非常适于中国老百姓阅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之际,作为研究者,首先要让金融学具有普惠性。”这是他潜心写作《金融投资学通识》这本书的愿景。为实现这个目标,他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耳熟能详的故事,生动有趣地将金融投资相关知识体系化而不是碎片化、生动有趣而不是呆板地呈现给了广大读者。我认为,这本书很好地实现了他的初衷。
通观全书,《金融投资学通识》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体系完整,结构安排别出心裁。与其他一些金融投资类的入门读物侧重于概念的灌输不同,本书通过自成一体的逻辑结构,循循善诱,富于启发性。全书从货币与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入手,徐徐为读者推开金融投资知识殿堂的大门。金融大厦的构建,需要借助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三大支柱。这一别出心裁的结构安排,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已超越了简单场景,一幢不同功能区分的金融大厦跃然矗立在了读者的眼前。而不同的机构、市场和工具之间的功能侧重大异,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中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找到适于自己的“功能区”。这为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投资决策”篇做了坚实的铺陈。
全书的精华部分是“投资决策”篇,详细地从信息与认识、市场异常、投资者情绪与心理、金融的内在价值等等多方面为读者厘清了投资理财的分析框架和决策思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中做出的,会面临各种风险。因此,理解信息不对称与表现形式各异的风险,有助于老百姓谨慎决策,在更好地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去投资理财,这是老百姓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也是投资理财的正确“姿势”。
其次,实践性强。老百姓愿意花时间来学习金融投资学,最终无非为投资理财提供“理论武装”,指导投资理财实践。这本书自始至终贯穿了“理论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书中知识点的介绍,都立足于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建立投资理财的思维框架,厘清投资理财工具设计背后的逻辑。本书“投资决策”篇首先介绍了完美市场和行为金融这两种比较极端环境下的金融投资决策,尤其有助于老百姓在做金融投资理财的决策前,认清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降低犯错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的可能性。
此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够帮助读者树立投资而非投机的心态,将长期价值投资作为老百姓投资理财的核心和理念,并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引入了决定投资理财长期收益的核心因素:企业价值的创造(净现金流)。在作者看来,这就是金融的引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投资理财的长期回报,应当成为老百姓做长期投资分析的逻辑起点。基于此,这本书在通俗地介绍“市场风险”时,特别指出,面对市场不可预知的市场波动,一段时间内的收益回撤是不可避免的。
但关键在于:收益回撤之后资产的价格能以多快的速度恢复?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收益回撤的恢复能力,主要取决于资产创造的净现金流(利润)的增长率和时间。做出这样的回答,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支撑,也是有逻辑依据的,那就是这本书指出的“金融的引力——内在价值”规律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原本复杂的投资理财活动,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原本遥不可及的投资理财活动,又变得触手可及——要判别和发现在一段时期内净利润能够持续增长的企业。
最后,融故事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材料取舍自如。一本好的金融投资学通俗读物,应当让看似艰深的金融投资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金融投资学通识》这本书就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效果显著。比如,当读者一翻开该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让桌子跳舞:神秘的货币”,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探究货币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紧接着,这本书用巴尔扎克《幻灭》中老赛夏的心理盘算“老子要赚钱,儿子势必要吃亏”,以及“做买卖根本谈不上父子”的名句来注解“货币使本来温情的家庭关系,也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比如,该书用“半路杀出程咬金”的故事,说明了不通过金融体系来转移资金可能引起的巨大风险;用刘邦与项羽“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来解释远期交易的原理等。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来阐释金融投资的原理,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视野开阔。《金融投资学通识》这本书对各种不同素材融会贯通,呈现给读者的不是枯燥的概念和填鸭式的知识讲解,而是将有趣的史料、文学故事、历史典故等有机地融入合在一起,有血有肉地解释金融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内容丰富饱满。尽管金融投资学原本具有分外明显的专业性,但这本书则通过巧妙的组织和生动的语言呈现,有效地突破了专业性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思维发散而又紧紧围绕金融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层层递进、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既理解和掌握了金融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又跳出了金融投资的条条框框学会金融投资之道,常常可以豁然开朗。
《金融投资学通识》是在我国新时代的背景下,一部直面和亲近老百姓投资需求的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正如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博士对这本书的推荐:“无论专业人士还是公众,都能开卷有益。”我也相信,各位读者能够从彭兴韵教授的《金融投资学通识》中得到启发和受益。(本文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