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金融科技的界定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催生的新型业务逐步渗透进入银行各项业务的范畴,如支付宝、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等产品逐步渗透到银行支付结算、理财业务以及存贷款业务领域,对银行业务形成挤出。中国人民银行于二〇一九年和二〇二二年分别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二〇一九-二〇二一年)》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二〇二二-2025年)》,不断提高金融科技在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不断完善深化金融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
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链条中发挥中间作用的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也正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谋求各项业务的提质增效,以减轻非银金融科技机构发展造成的冲击。将银行金融科技界定为银行运用金融科技的程度。从技术层面,可以划分为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的应用。
从组织系统层面,可以划分为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维度,其中人才队伍维度包括银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金融科技部门建设,平台建设维度主要指银行构建的多渠道、多场景的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从业务层面,可以分为对企业部门业务(如发票云、在线贴现、法人手机银行等)和家庭部门业务(如线上理财、大数据征信、智慧生活场景等)的创新。
二、银行金融科技的相关理论
1. 金融中介理论
金融中介理论集中阐述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也揭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古典理论包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提出的信用媒介论和麦克鲁德和熊彼特提出的信用创造论,二者的核心观点是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承担的主要是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功能。金融中介新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银行承担了作为流动性提供主体和转换主体的金融中介功能,在存款人需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避免了流动性风险,提高了市场效率。第二,银行承担了降低交易成本的金融中介功能,相比于个人,银行在信息搜寻、信用控制以及事后跟踪监督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有效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银行承担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金融中介功能,银行可以通过资产定价间接解决信息质量不高和可得性不足的问题。第四,银行还承担了为客户提供资产增值服务的金融中介功能。当前银行之所以迫切地进行转型升级,正是因为想通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应对变化的非银金融科技机构发展对自身业务带来的挑战。
2. 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理论主要研究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本质上也是一种金融创新,该理论为分析其驱动的因素提供了基础。徐进前在《金融创新》一书中整理了约束诱导理论、规避管制理论和财富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约束诱导理论认为外部金融压制对金融创新起到了约束作用,但金融机构对于利润的追求诱导其在金融压制的范围内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利润最大化的需求。
规避管制理论认为政府为稳定经济制定的规章制度有时会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悖,此时金融机构就有动机针对制度研究新的金融产品或工具以规避管制。财富增长理论则认为财富增长激发了人们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只能进行不断创新。
3. 技术推进理论
技术推进理论也是金融创新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由Hannon和McDowell率先提出,他们研究美国银行业不同区域市场的银行应用自动提款机技术的情况,提出新技术推动金融创新的观点,着重强调科技与金融的交融,技术进步也正是推动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技术的重要因素所在。
三、金融科技的相关研究
(一)金融科技与货币政策传导
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非银金融科技机构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科技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发生变化,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发生偏离,无法准确地作用于中介目标。互联网金融弱化了以存款准备金政策为主的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同时也对利率渠道的传导效率起到了明显的减弱效果。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强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从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出发,研究指出数字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弱化了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率,但加强了贷款利率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反应程度,由此促进了价格型工具传导效率的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民间信贷利率变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信贷市场发挥中介效应实现的,侧面说明民间信贷的活跃减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稳定性。
利率渠道效率变化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并不敏感,但信贷渠道却受到互联网金融影响传导效率显著弱化。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不同渠道传导效率作用的差异性,理论和实证均证明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信贷渠道传导效率的弱化作用,同时得出理论上数字金融发展会使利率渠道传导效果增强,但实际传导过程中不同期限品种之间利率传导仍然存在阻碍的结论。
数字金融发展削弱信贷渠道传导效率的结论,并且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产生的机理,发现这种弱化效应是通过影响银行有价证券发行情况、改变银行信贷作为企业唯一融资来源的地位来实现的。
(二)金融科技与银行发展
对银行特质的影响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会对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行为、资产端和负债端结构、盈利模式、风险定价、银行效率、存款竞争程度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等带来深刻影响。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方面,许多学者研究证实了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竞争效应和挤出效应。
非银金融科技企业的贷款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动摇了银行贷款原本难以取代的社会主要融资渠道的地位,使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融资渠道及资金可获得性得到扩展。通过类比“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冲击,研究银行各项业务受到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与存贷款金额、网银支付占比和手续费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证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贷款业务、网银支付业务和理财业务等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和替代,对银行业务产生挤出效应。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介地位、支付结算、贷款融资、存款理财、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数字金融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普及,农村资金来源为银行、信用社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生产型传统信贷需求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但消费型传统信贷需求随着网购的发展显著增大。
金融科技衍生出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和借贷渠道,对正规金融形成了有效替代,存贷款业务的减少加剧了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性,增加了银行融资的资金成本,进一步影响信贷供给。分析了互联网信贷产品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的影响,指出在功能上具有“类信用卡”性质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瓜分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份额。数字金融的发展动摇了银行信贷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唯一融资来源的重要地位。
(三)银行金融科技的相关研究
目前,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战略已成为我国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出现,大量经济活动从线下转向线上,客观上加快了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技术的步伐。具体到银行运用金融科技赋能自身业务的领域。
一方面,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银行以低成本从多维度获取借款人信息,可以将信用资质等“软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验证、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大批量存储和管理;
另一方面,发挥机器学习算法在高维稀疏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提升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预测水平,缓解银行的逆向选择问题,增加银行对企业的信贷供给。应用金融科技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效率和节省成本,从而推动银行扩大零售信贷供给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