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写于2020年8月12日(《金融机构被鄙视了》),依然适用。
金融机构今年很委屈。不是在纠结“央妈”的爱到底还在不在,就是在担忧川建国又会出什么昏招。担惊受怕中各种见证历史,在过山车式的走势中切实感受“猴市”。
前几天“金融行业降薪潮”将至刷屏。不满、愤懑、不公充斥朋友圈。本来就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现在连卖白菜的钱都要保不住了?对此,博主有个真切的感受,境界限制了想象,对政府而言,很可能咱卖的根本不是白粉。
这届政府不太待见金融机构。以前,博主一直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脱实向虚,没有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一波高学历、高智商的学霸,理应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而不是虚头八脑所谓的创新上。
但黄奇帆同志对公募基金的评价,让博主突然意识到问题的另一面。以下是摘自2019年3月12日,题为《关于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中的片段:
“公募基金,全国现有一百多家,它们募集了13万亿人民币的资金,2017年年底这13万亿元中,7万亿买了货币基金,货币基金近似等于存款。说白了,在这儿10个学金融的学生就能操作这7万亿元,一样操作。跟700人、7000人操作是同一回事……,可以大批量买入。百分之二点几、百分之三点几的利息,买了就是,这件事不用动脑筋。几十万人的一个体系,就干这个活。还有6万亿中的4万亿元买债券。债券当然也很稳当,现金流出出进进,流动性也很好,利息比货币基金高一点点,但基本上也可以不动脑筋的。最后13万亿元只有2万亿元进入了股市。大家知道,公募基金一百多个单位,一个单位大的基金几千人,小的基金几百人,一百多个单位十几万人,他们的年薪,一般独立法人的董事长、总经理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上。高管们基本都在200万元到500万元。一般的员工,大学生进入,在里面混着的就是几十万元,拿了那么多的钱,干的活就这么一点,投入产出率很低。责任、规则、对象怎么导向不清不楚。这是公募基金。”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群人,拿着高薪,干着不用动脑筋的活。
说实话,初看这段话时,博主百感交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大的公司,对于决策者来说,性价比如此低的员工,投入产出比如此低的部门,不降薪、不裁撤?对不对的见仁见智,毕竟华尔街也曾被质疑唯一的创新就是ATM机,但上述问题确实也值得同业反思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