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抉择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部署,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一系列政策安排。
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运行中扮演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角色,对推动资本形成、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枢纽作用。今年是我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经过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基础性制度不断健全,各项功能有效发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对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意味着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
一、充分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和内涵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持续蔓延,让2020年成为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也使得一些长期积累的历史性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凸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阶段和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应对,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过去二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陷入低迷,外部需求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全球政治形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趋势明显,西方国家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卡脖子”问题日渐突出。这些因素叠加,给我国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从“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转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经济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之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低等成本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两头在外”的生产贸易模式,迅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发展质量亟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即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需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这样一个庞大市场的潜力和禀赋优势,意味着我们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条件和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供给侧改革深化,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以新需求带动新供给。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之二,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国内循环是基础,但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要坚持开放、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开放水平上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优化。
二、资本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战略支撑作用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平台。资本市场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完善、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正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资本市场的战略支撑作用广受期待。
资本市场是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对于融资结构改善、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持续占比较高,金融资源更多流向传统产业和投资领域,并造成杠杆率居高难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让更多要素资源配置到高效领域,提升效率,这对融资结构优化提出迫切要求。资本市场是提高直接融资的主渠道,是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
资本市场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所在。国际经验显示,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市场的包容性,可以让更多科创型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助推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相关产业链的完善,解决一些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资本市场是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式,对于居民财产保值增值、消费扩大和升级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中央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此前,我国居民理财渠道匮乏,不少资金涌入房地产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发展壮大,市场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市场吸引力持续提升,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长期资金逐渐成为资本市场重要机构投资者,也是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渠道。因此,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对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进而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三、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需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基础制度逐步健全,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位,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100家,债券市场托管规模约为115万亿元。资本市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依旧明显,各项功能发育依然不够成熟,比如直接融资占比偏低、制度建设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仍待提高。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既给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需要资本市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夯实基础性制度,提升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发挥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良好循环。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补短板、锻长板,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化解以及预期引导等各项枢纽功能有效发挥。过去两年,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已经从科创板增量试点向创业板存量改革推广,与之相伴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也相继落地。未来一段时间,全面推行注册制将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任务,并由此进一步带动信息披露、退市、交易等基础制度的改革完善。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市场法治化建设水平,强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二是要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包容性,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等层次分明的股票市场,以及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协同发展的债券市场,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股权市场等也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需要推进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深化创业板新三板等改革,让更多科创类新兴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也要加快债券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新发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在更高开放水平上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稳步提升,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但与成熟市场相比国际化依然需要提高。面向未来,我国资本市场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程度将继续提升,更多境外投资者将通过多渠道进入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也将迎来更多外资同行。资本市场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将进一步助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有机融合。(作者赵洋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 杨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