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成交量连续几天都在7000亿左右晃悠,大盘也连着绿了四天。
说好的五穷六绝七翻身,这可是最后一个交易周了,大家都指望大盘能给点力。
没想到,昨天成交量还不到7000亿,6589亿的成交量也创下了年内的倒数第二,看来全市场都等本周末了。
开盘即跳水,很多朋友习惯性的打开自己的支付宝的蚂蚁财富,想看看这倒霉催的行情下自己的基金亏了几个点。
结果发现,哦豁,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净值估算”这个功能没了,看不到亏了多少了。
怎么回事,这是已经心虚到不敢让基民看到自己每天什么表现了吗?
这个事,6月初就有消息了,只不过大多数人习惯从蚂蚁财富和天天基金上买卖基金,所以现在才发现。
“净值估算”下线
这事是有文件的。
据说是监管下的通知,要求6月16日前基金公司直销渠道下线基金估值功能,6月18日第三方机构也下线这个功能。
早在6月15号,建行就已经发布公告,从6月16号起下线代理基金的基金实时估值展示功能,算是打响了第一枪。
后来包括华夏、嘉实等基金公司自己的APP也跟进了,再后来基本代销银行和基金公司都跟了,雪球也跟了,只有支付宝和天天基金坚持到了最后,结果也下线了。
大家放心,是净值估算没了,不是净值没了,不是一回事。
净值是基金公司每天根据持仓(股票、债券、同业存单)的价格变化和收益计算出来的,盘后才能算出来,是个相对准确的值,每天赚了多少都是根据这个来结算的。
净值估算就不一样了,一般是第三方机构根据基金最近一期的报告(季报、年报)的持仓计算的实时净值,是个估算值。
报告期本来就跟真实持仓之间有滞后性,而且季报也只公布前十大持仓,如果这期间基金经理再有大动作,那这个净值估算就会错的很离谱。
所以,每天盘后经过基金公司计算,再经过托管行复核的基金净值还是有的,只是盘中的“估算”净值没了而已。
为什么要下线
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不利于投资者教育。
这个净值实时估算功能是2007年前后出现的,那时候处于牛市期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主动基金,当时的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净值实时估算”功能。
后来银行、券商还有蚂蚁、天天基金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也开始做基金代销生意,基金代销就开始卷了。
费用上打架大家都知道,第三方平台的申购费是基金公司直接平台的10%,便宜许多。
大家不知道的是,净值估算上,各大平台也在卷。
比较强势的大平台,早就不满足于一季度一次的公开报告,而是要求基金公司提前透露持仓,甚至是实时提供持仓。
这样一来,这个平台的净值估算就比别人精准,看起来更靠谱,就能吸引更多人通过平台购买,还能增强用户粘性。
但是对基金公司来说,这本身就涉及合规的问题,还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实时估值可能还会放大涨跌行情。
大跌的日子里,大家一看净值估算跌了很多,纷纷赎回,基金经理为了应对大额赎回不得不继续卖出,于是赎回越多,跌的越多。
更烦的是,基民天天投诉。
净值估算亏的多了,不行。
持有人一看,我靠,今天跌这么多,我赶紧趁着收盘前割肉,省的明天再亏一笔,结果净值出来以后并没有亏那么多。
你这不是坑人吗,退钱!投诉!
净值估算亏的少,也不行。
持有人一看,怎么回事,估算才亏1.2%,怎么真实净值亏了1.5%,是不是基金经理”偷吃”了?
你这不是坑人吗,退钱!投诉!
根据平台统计,日常的基金投诉里80%是净值估算和最终净值有差异的投诉,持有人认为是基金公司“偷吃”或者“误操作”才有了“额外亏损”。
费力不讨好了属于是。
既然除了助长“追涨杀跌”风气以外没有什么好处,那么把这功能下线了,也挺合理。
后记
估算功能一下线,基民又是骂声一片,觉得这是基金公司亏钱不敢让大家知道的伎俩。
说白了,是因为从2021年到现在的基金大面积亏损,大家越来越不信任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了。
这种时候,他们呼吸都是错的,更别提这种看着就很“欲盖弥彰”的操作了。
抛开近两年公募基金的管理水平不谈,木木大倒是觉得这功能早该下线了,确实百害无一利。
如果关心实时行情,股票,ETF,LOF,有很多选择,而且都比主动型基金便宜,实在没必要白送管理费给基金公司。
如果是长期投资,那么这种本身就不准的净值估算对投资者来说,除了放大个别时候的乐观和悲观情绪以外,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对大多数投资者没什么影响。
至于对基金经理的影响嘛,没有估值,就不投诉了?
那他们想错了,不是因为估值被投诉,是因为亏钱被投诉。
想办法帮基金持有人挣钱才是王道,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