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资本邦了解到,目前,对于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固收+”一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其是一种投资理念,可以拆解为两个层面也就是“固收”、“+”去理解。
2018年9月26日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投资性质的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据悉,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都有事先固定的利率、股息,而且有明确的到期日,只要持有到期,就能获得之前约定好的收益。因此,相比于主要投资股票市场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较小,收益较为稳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波动。
而“固收+”就是在把不低于80%的资产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来获取基础稳健收益的同时,把剩余部分资金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如股票、打新、可转债等。
简单概况,“固收+”是一种资产配置方法,其本质是将债券、股票、可转债、股指期货等不同类型的资产放到一个产品中,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较好地平衡安全性和收益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固收+”不等于“固定收益+额外的正收益”,“固定收益”本身也不等于“固定的收益”。
市场认为,“固定收益”最初是从英语“FixedIncome”直接翻译过来的,实际指的是拥有固定票面利息的债券类产品,其投资收益既包括固定利息部分,也包括债券价格本身的波动部分,因债券价格本身可能出现下跌,所以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可能为负。但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固定收益”这个词容易让人联想到稳定的正收益,觉得没有亏损的风险。
其次,“固收+”中的“+”,意思是组合里面除了债券,再“+”上部分股票或者其他类别的资产,而并非保证在固定的收益上“+”一个额外的正收益。
目前,市场普遍把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等在宣传上统称“固收+”,但值得一提的是,二者在资产类别上却差异较大。二级债基80%以上是债券,偏债混合一般债券比例最低可能在50%-60%,其中还包括了股性较强的转债,除此之外剩余的仓位还可以买股票。
市场专业人士认为,决定“固收+”产品收益的核心因素是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持有1-3年比较合适,因此,投资者应在关注自身资金流动性的同时,选择那些资产配置能力较强的管理人。
本文源自资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