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最终沪指高开后震荡走高红盘收官!
纵观全年,A股主要股指均收跌,其中沪指全年下跌15.13%,年内一度跌破3000点,为主要股指中跌幅最小指数。科创50指数全年下跌31.35%,跌幅居首,创业板指全年下跌975点,跌幅达29.37%。
今日盘面上,消费股持续活跃,电商、零售等方向领涨,焦点科技、跨境通、中兴商业、新华百货等多股涨停。web3.0概念股大涨,福石控股涨超10%,天地在线、力盛体育、安妮股份涨停。游戏股震荡走强,风语筑、游族网络、慈文传媒涨停。板块方面,电商、web3.0、教育、手机游戏等板块涨幅居前。
下跌方面,医药股集体调整,新冠药方向领跌,众生药业、中国医药跌超5%。熊去氧胆酸、新冠特效药、医药商业、中船系等板块跌幅居前。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3200只个股上涨。
截至收盘,沪指涨0.51%,深成指涨0.18%,创业板指跌0.11%。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6041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67亿截至收盘,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0.93亿元,12月累计净买入350亿元;2022年累计净买入900亿元,自陆股通开通以来连续9年加仓A股。
01 2022年市场回顾
随着今日收盘,2022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也落下帷幕。
回看全年,新冠疫情反复、美联储暴力加息、俄乌冲突不断、极端气候等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交替冲击着A股市场,导致A股震荡的剧烈程度更甚以往,不少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面与二级市场股价遭到“双杀”。
第一个超预期冲击来自新冠疫情。回到2022年初,市场对奥密克戎病毒株的防控难度预判严重不足,大大低估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受过去两年疫情防控政策整体运行良好影响,国内经济能够很大程度上免于疫情干扰。事实上,奥密克戎的防控难度远超预期,疫情成为2022年国内经济面临的最大扰动项。
第二个超预期冲击来自稳增长政策传导机制不畅。2022年初,随着稳增长政策相继出台,稳增长板块一度跑出相对收益,尤其是5.5%的GDP增速目标,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但受二季度疫情爆发冲击,居民和企业信心不足,信贷需求疲弱,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受阻,社融总量高增但结构不优,结果就是政策端发力未能有效扭转消费和地产的低迷状态。
第三个超预期冲击来自美联储的暴力加息。2022年初,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已有预期,但对美国通胀的韧性预判不足,导致对美联储加息节奏出现误判。结果来看,美国CPI和就业数据韧性屡超市场预期,倒逼美联储不得不激进加息,并屡屡释放鹰派言论,试图引导通胀预期下行。其结果就是,几乎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会压制市场风险偏好,带动指数逐步下台阶。
不过,A股2022年IPO市场一枝独秀。
2022年世界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在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下,全球IPO活动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IPO融资额为1800亿美元,较2021年的4680亿美元大幅下滑。不过,2022年A股市场新挂牌上市公司达428家,上市数量不及2021年的逾500家。2022年上述新股公司合计募资约5870亿元,年度募资额创历史新高。
02 2023年A股展望
2022年A股震荡,但2023年市场或出现一定机会,机构预计市场在年中大概率处于牛熊转换期,可能会演绎出小幅震荡上台阶的格局,属于典型的过渡和转折之年。
首先,A股明年一季度有望结束筑底行情。
A股在库存周期主导下存在规律性的3-4年牛熊周期,A股整体的的节奏和弹性与短周期经济运行显著相关,但市场底往往领先经济底。以2005、2008、2012、2018年四轮市场底为样本,市场底部有三大共性:
一,估值维度,股债收益比对评估市场底部有显著指引意义;二,宏观维度,市场底通常对应剩余流动性由负转正的拐点;三,结构演绎,底部结构呈现明显规律性,成交量低位,强势基金重仓股补跌,低估值震荡企稳,新成长个股悄然展开有序上涨。
市场自4月26日确认底部左侧(2021年2月以来股债收益比首次超过2.3并见顶),站在当前,浙商认为筑底阶段已近尾声,2023年Q1是市场开始转折向上的重要窗口期。
一则,盈利层面,结合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周期的运行时间,2023Q1有望开始见底向上;二则,风险偏好层面,市场将逐步消化第一波疫情影响;三则,流动性层面,美联储将于2023年1月和3月举行货币政策会议,随着CPI拐点的显现,有望传递更多积极信号。
随着全国多地走过病例达峰冲击,促消费、稳增长政策将陆续出台,为消费回暖和经济复苏添火加柴。在此背景下,虽难免波折,但2023年国内经济回暖向上几乎是确定性事件,这也是2023年A股最大的主线逻辑,大概率将演绎“复苏牛”。
板块方面,国君资管看好四个大主线:①地产政策催化的地产、家居、建材等上下游产业链;②低估值、国企改革受益的建筑、公用、石化、大金融,包括港股的国企;③周期有望复苏的半导体、计算机、电子、医药、农业;④高景气的新能源+产业,如储能、光伏、风能、电池等仍有结构性机会。
03 2.4万亿增量资金将入场
目前市场的症结在于量能的不足。回顾近期的走势来看,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量能均未有效放大。不过,在2023年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改善。兴业证券最新研报显示,明年公私募基金、保险资金、北向资金、两融资金、银行理财、养老体系资金或迎来不同程度的扩容,合计或为市场提供2.4万亿元的增量资金。
首先,公募、私募基金有望给明年市场带来9000亿元、4000亿元的增量资金;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规模或将扩容4500亿元左右。
其次,展望2023年,一方面,美联储激进加息节奏料将放缓,人民币贬值压力减轻;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韧性较足,A股盈利底部回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将增强。预计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可将修复至近年合理水平,净流入规模也可能恢复至近三年平均水平,即2400亿元左右。
此外,2023年市场回暖有望带动两融风险偏好回升,预计2023年两融资金流入规模将回升至近三年平均水平,即1200亿元左右;养老体系资金方面,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养老金有望分别实现260亿元、766亿元、189亿元的增量;而理财产品明年的股票持有规模也可能扩容1900亿元。
从近几年的数据统计来看,成交额超过万亿就是牛量,7000亿至8000亿左右是小牛量,5000亿左右就是底量。因此,近期持续的地量反映了投资者的谨慎心态,但也反映出主动性卖盘的衰减。诸多积极变化推动下,预期A股2023年将进入上升通道。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