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宅经济”带动游戏产业逆势增长,也让防沉迷话题备受关注,尤其是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问题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防战。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和网络”、“建议网络游戏开启实名制人脸识别”、“建议未成年人网游每30分钟刷一次脸”、“建议禁止明星代言网游”等话题不断冲上热搜。
事实上,我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已经运行十多年,各大网络游戏公司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防沉迷技术,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漏洞以及形式主义问题。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关于制定未成年人游戏国家标准,家校企协同履行监护责任的提案》中提出,制定未成年人健康游戏方面统一的国家标准,并由国家推动强制执行。
当下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措施落地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在大数据、个人信息保护重监管时代,如何建立各种实名认证系统配套机制,来保障未成年人数据安全和隐私合规,对此朱永新接受了第一财经采访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机制优化
相比日韩美等其他国家主要依靠游戏分级制度、少数国家实行游戏实名制等做法,我国2019年出台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朱永新认为这一通知从产品、相应管理功能设置、提供游戏服务时间限制、游戏消费限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之全面、严格、细致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落地标准,行业数据不互通、家长责任意识薄弱等因素,这些保护机制和规则仍存在优化空间。例如有些企业没有接入公安实名系统验证,虚假身份信息依然可以通过。此外规定要求限制未成年人平时一天只能玩1.5小时游戏,但不少孩子玩1.5小时A公司游戏,再玩1.5小时B公司游戏等等。
朱永新认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问题在技术实施上基本都可以解决,但关键在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小游戏公司仍在钻政策的空子,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来做,甚至故意利用各种诱饵和软件,把孩子们诱导过来,同时帮助孩子们去躲避各种各样的限制。对于这些企业,朱永新认为应当设立国家标准,加大对不法企业的惩罚力度。
对于现实中常遇到的“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账号绕过游戏限制”问题,一直有人呼吁游戏企业采取人脸识别措施,对用户在游戏登录、支付时进行人脸识别验证。日前已经有游戏公司尝试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由此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也备受争议。
朱永新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刀切,人脸属于生物隐私信息,对人脸的信息利用应该保持慎重的原则,国外很多教育行业网络公司,受人脸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条款限制发展困难。
他希望尽快形成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国家标准,明确规范适用范围及使用程度等。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先试先行、积极探索,同时为有关部门提供实践经验,形成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良性互动。据朱永新透露,目前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正在制定中,有可能在6月份就可以完成,届时这些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支招游戏沉迷
疫情期间娱乐时间拉长,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游戏,不少家长采取了“堵”的方式,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对此,朱永新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如今未成年人已经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网络素养是数字时代的基础素养。
一方面应该让企业发挥作用,探索新的数字技术产品来保护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速开设网络素养课程步伐,加强对于父母的网络素养教育,让父母也能懂网知网,懂得如何在网络问题上和孩子们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我们注意到,其实孩子沉迷(游戏)的家庭,不少都是有原因的。有一些父母自己沉迷,一天到晚玩手机,基本很少有效陪伴孩子和孩子沟通。”朱永新表示。
他指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需要“家校政社”协力。第一要做到前置防护,为家长提供易操作的统一监护工具,加强家长层面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将家长等监护人与未成年用户游戏账号的绑定,实现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操作记录查询、游戏消费记录查询以及游戏操作提醒、游戏消费提醒、游戏操作时段设置和游戏消费限制。
第二要做好事中保护,游戏中按照标准设立统一的自动管控系统。第三要做到事后服务,要求所有企业建立并公开投诉和举报渠道,制定统一清晰的退费标准,并给有需要的家庭特别关怀。
标准应要求各家企业将未成年人游戏客服专线作为运营标配,提供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申诉与受理机制,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未成年人游戏的投诉和举报,并制定统一清晰的退费标准,要求所有企业按此执行。针对个别存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问题的情况,应给与一对一的深度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