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是银行卡的时代了。不论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都离不开银行卡。如何保障银行卡的使用安全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主流的银行卡支付消费等行为的安全保障方式有三种:密码、签名、密码加签名。这三种保障银行卡安全的方式,到底哪一种更安全可靠呢?
密码加签名的方式是使用比例最大的,在所有持卡人的比例中占到了一半左右。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密码代表一重保护,签名又代表一重保护。选择这样的方式,就相当于将银行卡置于双重保护之下,实际上则不然。尽管看上去是属于双重保护,但是在有密码的情况下,签名基本属于虚置。这是因为,基本所有的银行都有这样一条规定: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也就是说只要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了密码那么所有的交易责任就在于持卡人自己。至于签名是谁,银行和商户没有必要的责任来监督,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和导致的损失银行不会负责。
密码也是常用的方式,属于比例第二大的安全保障模式。这是由于银行卡的账户隐秘性心理决定的。银行卡的持有者为了保证自己账户处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通常会设置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密码,认为这样就会彻底的杜绝他人对自己的银行卡账户安全的威胁。采用这种安全模式的人,在使用银行卡的时候,必须多加小心防范那些偷窥电脑、窃取账号的病毒等手段,确保密码不被泄露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尚能保证账户的安全性。但是一旦发生账号和密码被窃,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责任,仍旧由银行卡的主人负责。毕竟属于密码泄露事故,符合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的规定。
签名是使用的最少的,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公开化的安全保障模式。实际上却是最安全的,也是国际上主流的方式,也将是中国未来的银行卡主流保障模式发展方向。这是因为,银行规定,凡未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则以持卡人签字的交易凭证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证。选择签名的方式,那么无论银行卡出现什么样的账号被窃、被盗刷情况,只要签名不是卡主本身的,责任就不在卡主本人。对于签名的银行卡,商户和银行必须负起监督的责任,必须仔细比对签名,确保签名和使用卡的人是同一个人。否则,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责任。签名之所以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还是与金融体系和商户消费金融体系的不完整性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国家相关的金融法规不完善有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责任主体的不同,银行不同的安全保障模式的安全程度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银行卡的持有人必须根据自己的交易习惯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安全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银行卡账户安全,避免账户里资金受到威胁而遭遇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