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醒来,收到短信提示,说信用卡消费了1万多元,而那个时候恰恰你是在睡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谁在恶搞或者是不是诈骗短信?
徐小姐最近就碰到了这种事,刚收到短信的时候,她也觉得可能是哪个朋友在开玩笑,但当她跟银行确认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1 信用卡频遭“海外盗刷”
“5月11日,我一开手机就收到好几条短信,通知我招行信用卡被刷了1万多元,都是凌晨到6时的刷卡记录,我的额度基本刷完了。”徐小姐至今还有些没回过神来,“我愣了一会,马上打电话让银行把账户给冻结了,查了一下确实是有刷卡记录,而且都是在荷兰和法国的境外网站。”
难不成,信用卡真能自己长出腿来,半夜去国外买东西?
徐小姐告诉我们,她是碰到了信用卡“海外盗刷”的情况。“我之前在菲律宾网站上定过酒店,多半是这样被盗卡号了。”
国内信用卡消费时可以选择设置密码,但在国外,只要有卡号和卡背面印着的三位数字或者持卡人签名,就可以进行消费。大部分受害者是在ATM机取款或购物时被盗取信用卡信息,然后犯罪分子利用信息复制了信用卡。
徐小姐表示,朋友圈中不只她一个人碰到过这种情况,“我有朋友也遇到,后来自己赔了。她是光大银行的,银行没说会垫付,她只好先还上,都半年多了还没说法。”
“现在海淘这么多,太容易中招了。国外网站刷卡太容易了,都不需要任何密码和验证,只要信用卡卡号和背后的三位数字码被知道了,谁都可以去境外网站盗刷。”徐小姐说。
徐小姐询问了招商银行,这种情况下银行会怎么处理,得到的答复是“暂时不用还,银行会先垫付,承诺会寄新卡,但是额度恢复不了。”
“但是一切都要等调查结果。所以我的卡现在不能用了。”截至发稿为止,徐小姐还没有等到调查结果,没有信用卡使用的她现在很着急。
在英国留学的曾小姐最近也遇到了类似的事件。
“我的招行美元卡在两天之内被人盗刷了大概万把元人民币,一会美元一会英镑的,额度基本被刷完了。亏得我设置了个额度。”曾小姐告诉我们。
“这张卡是我爸的副卡。当时我打电话给老爸,老爸问我那笔钱是不是我刷的,查出是在英国的一家网上服装店被盗刷的,但来英国之后那张卡我一直放在寝室,没用过,也没丢失。”
曾小姐也打电话给银行将信用卡冻结了,招商银行方面同样表示“暂时不需要还款,需要等待调查结果。”曾小姐很快收到了银行寄来的新卡,也在等待银行方面的调查结果,她希望银行调查成功之后就不用还款了。
2 磁条卡复制惹的祸
那么,“海外盗刷”为何频频发生?据了解,磁条卡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这类卡片非常容易被复制,只要客户在被犯罪分子处理过的卡槽刷过卡,磁条信息就可能被盗取。而且盗取信息并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一套几百元的设备就能完成。
芯片卡相对于磁条卡来说更安全,但由于芯片卡成本太高,目前中国使用的银行卡多数仍是磁条卡。每张磁条卡的成本不过是1元多,而芯片卡成本要40元左右。
据悉,EUROPAY、VISA和MASTERCARD三个国际银行卡组织规定,如果全球在2008年前,ATM仍没有应用EMV认证的智能卡技术,那么该交易相关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将自行承担客户遭受欺诈的责任。
也就是说,按照国际规定,银行应该承担这类“盗刷”事件的责任。前些年,马来西亚“盗刷”猖獗,由于该国法律规定“盗刷”产生的损失由银行全数负担,有一家银行就因为不堪赔付巨额损失而倒闭。因为不堪其苦,目前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欧美、东南亚等地区都已完成了银行卡向芯片IC技术的升级。
央行指出,随着周边地区IC卡迁移的完成,欺诈交易风险有向中国国内转移的趋势,欺诈交易的增速开始不断增大。目前,银行卡欺诈风险主要是不法分子采取非法手段利用银行自助设备盗取银行卡信息,复制银行卡后窃取资金,或者由于客户缺乏防范意识,将密码、卡号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无意间泄露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