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陈小姐遇到一桩怪事:被仅仅是点头之交的朋友设为信用卡紧急联络人,卡主恶意透支后,近半年来陈小姐一直接到银行电话催问持卡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卡主所填紧急联系人信息里只有电话号码是真的,而两人关系、包括联系人姓名等均是假的。态度并不友善的银行催账电话让人窝火,但陈小姐更担心的是,这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信用?
客户:
信用卡审核部门形同虚设?
新浪微博网友“鬼岚樱”于22日晚间发博求助:“我的手机号码被一不常联系、仅为点头之交的朋友用作紧急联系人电话,目前此人牵涉信用卡恶意透支,银行方面每月至少打2次电话给我交涉此事。此事对我生活已经造成不良影响。我该怎么办? ”。
随后发生的事情更加无厘头,“鬼岚樱”说:“卡主表示不愿变更号码,还拒接我的电话以及银行电话。当初我并不知道此人申请信用卡时填写的紧急联系人电话是我的,银行也未和我进行过确认。 ”
记者昨日联系到 “鬼岚樱”——在徐汇区工作的陈小姐,她大呼无辜,“对方只是一个见过两三次的朋友,都不记得我的真实姓名,只是有我的手机号码,瞎编了一个名字,写上我的电话,我就莫名奇妙成了她的紧急联络人。银行为什么不核实一下呢?银行找不到这个人才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这个人的母亲。我当时就很吃惊,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审核部门是虚设的么? ”她更担心,“我用的也是这家银行的信用卡,这个事情会不会影响我个人的信用呢? ”
去年第一次接到银行电话时,陈小姐还在国外。此后,据她讲述,银行的电话大概每月两个,至今维持了半年左右,内容涉及询问卡主的家庭电话、家人电话、其他朋友的联系方式,还问卡主为什么不接电话。本来就与卡主仅仅是泛泛之交,银行连环炮式的追讨态度让陈小姐很无奈。
事情的最新进展是,陈小姐对卡主下了最后通牒,再不更改联系人信息的话就报警,卡主才答应更改信息。这次事件让陈小姐 “躺着也中枪”,令她窝火的是:“银行催账的工作人员态度很恶劣,好像找不到卡主本人,整件事情都是我的责任。催账的工作人员说,你也可以替她(卡主)还钱,或者通知她的父母替她还钱,只要知道卡号就可以。 ”
银行:
紧急联络人无需承担责任
记者昨日从银行内部人士处获悉,紧急联络人与贷款担保人不同,银行客户在申请信用卡时,填单信息上的‘紧急联络人’并不承担持卡人的直接还款义务。办理信用卡是卡主与银行间的合约,合同只对当事人双方有效,紧急联络人不必承担责任。
记者昨日拨打该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电话,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只是在信用卡持卡人手机丢失、换号,银行通知不到持卡人本身时,或恶意透支情况下,才会联系到紧急联络人。 ”至于在办卡初,是否会和办卡人所设的紧急联络人核实相关信息,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现有条款,不会通知客户已被相关持卡人设为紧急联络人。 ”至于为何不在卡片申请阶段就去电核实信息,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意见我会上报,我们也希望客户能提供真实的信息。 ”
沪上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各家银行信用卡审核流程不一样。会不会在办卡初去电咨询,主要看信用卡申办人的资质。如果客户资质优秀,且与所设紧急联络人是直系亲属,一般来说,我们就不会去电话给紧急联络人核实身份。如果客户所填紧急联系人是非直系亲属,且信息模糊,我们就会打电话过去核实其与信用卡申请人的关系和办卡客户的工作信息。 ”
至于有的银行没在卡片申请阶段去电核实信息,造成乌龙事件,前述人士透露:“如果客户本身资质可以,银行也不愿意打这个电话,而且一些人对‘紧急联系人’所承担的事务有误区,如果相关人员并不愿意做紧急联系人,这个事情就不好说了。 ”
上述人士还补充,“据我所知,还有一些银行的信用卡申请填单信息中,甚至没有紧急联系人这一项”。
专家:
银行跑马圈地监管疏漏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本案例是银行自身的责任,申请人提供的所有信息,银行都有责任去核实确认。出现类似案例是银行办卡程序流程规范性上有问题,或者是信用卡审核人员在工作上疏忽、不够严密。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去年共新发信用卡超过4500万张,累计发卡总量达到近2.6万亿张。
面临信用卡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不难理解银行为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发卡量而盲目跑马圈地。奚君羊表示,银行可能降低审查规格,过分追求发卡效率,难免在风控环节出现疏漏。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是源于银行间上下级之间不管是存款、贷款还是信用卡发卡量,都是指标式管理,如果基层工作人员在完成指标时有困难,也有可能把关不严,就会出现上述案例。中国很多银行的风控措施都是借鉴国外,所以许多规定流程大致差不多,只不过是国外银行业执行比较严格,每一项都要审核。差别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执行是否到位。
奚君羊认为,国内银行要尽早终结目前粗放式的管理,将目标定为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而不是一味靠指标说话。银行是风险行业,更是风险管理行业,如果因为把关不严,而在风控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将客户自身的风险波及到银行自身。届时,银行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