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1月5日,央行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这被认为是个人征信市场开放的标志。随之而来,征信行业市场化的进程也轰轰烈烈的展开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金融模式中不好触达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风控,征信作为风控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被讨论,大数据征信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服务。
大数据征信之所以能成为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在网上留下的数据痕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技术,可以智能化判断一个人的信用风险。如同档案可以证明个人真正的学习经历一样,在大数据征信时代,每个人的数据痕迹也为自己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数据档案”,且数据不可复制。
大数据、征信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个人征信记录就相当于你的“数据身份证”。关于征信的几点误区,你必须要懂。
误区一、欠款还上后,污点自动消除
除非银行没有上报你的逾期行为,否则一旦记录到央行,就算后期还清账单,不良记录还是存在的。因为记录银行没办法删,央行更不会帮你删除。只能是继续保持良好的记录,用新的记录覆盖之前的污点。
如果销卡,你的不良记录会停留在最前面。阿普建议持续良好的使用,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误区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越多,申贷越难
在个人信用报告中,查询记录包括了查询日期、查询操作员、查询原因等内容,也是银行重要参考项,若查询记录过多,确实会影响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信用评定及放贷。不过需要解释的是,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原因分为本人查询、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后管理、贷款审批、异议查询等。其中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款审批按风险要素看可以属于负面类。这类查询记录过多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本人查询不算在内。
央行规定,每人每年有两次免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权限,从第三次开始按每次25元收取服务费。所以有必要的时候查询即可。
误区三、征信可以“洗白”
“只要两万五千元,就能洗白个人征信记录。”如此充满诱惑力的描述,在各个论坛不难见到,难道个人征信真能人为操作删改?事实上,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平台的系统是无法人为操控和删改的,因此不存在“洗白征信”的说法。
而且“洗白”属违法行为,但很多人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为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机。除此之外,非法中介还有可能套取办理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售卖或者非法利用。
还想知道更多关于信用卡相关信息以及提额申卡的技巧么?赶紧关注微信公众号融360卡达人(微信号:rong360card)!小编在这里斟茶等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