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或精神的需求,产生了消费欲望。
本身含义是积极的,因为消费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欲望,既体现了身份地位、价值审美取向。
合理的适当消费是好事,可如果被消费“牵着鼻子走”,那就适得其反,没有必要。
就比如信用卡,其实是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未来的自信,认为即便“花未来的钱”也无所畏惧。在收到账单时,一定会有足够的财务支付能力。然而消费者们过度的自信以及无节制的消费,将还款的痛苦推迟到未来,不知让多少信用卡持有人陷入到负债的两难抉择中。
“超前消费”:减少了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所谓的“超前”,无非是现阶段的经济水平,无法满足自身长久持续的消费欲望。
所谓的“消费”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道看到琳琅满足的商家营销手段、各类新奇物质、设置的“消费陷阱”,就冲动消费?
在超前消费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消费的类目是非必要、非理性的呢?
这样盲目的自信和消费,不仅容易造成负债问题,还容易造成“以卡养卡”、“共债”危机的诸多问题。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的“戈森第一定律”指出为了满足欲望和享乐,人们总是需要不断增加消费的次数。而享乐也会因为消费的增加而减少。当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该停止。如果消费再进行增加,就会使享乐变为痛苦。
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进行“超前消费”的心理,完全符合“戈森理论”这种消费心理。
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716.41亿笔,金额2063.99万亿元。消费规模增加的同时,负债也是如此,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54.28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4%。
“超前消费”脆弱又迷人,当未来生活出现一些变化,离职失业、意外生病、投资创业失败等等,都很容易让生活“一夕回到解放前”。
从个人消费心理来说,“超前消费”总是让人们的欲望轻易得到满足,消费者又怎么可能会正视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长久陷在被满足的状态,是否会逐渐迷失自己的本心呢?
“延迟满足”:需要强大的自控力
“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等待是为了更加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一种能力。
“延迟满足”关联的事件,是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延迟满足”实验。每位儿童都单独呆在一个屋子里,在他们的面前是美味的食品。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可以直接吃掉,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后额外得到一份奖励。
在孩子们等待的这段期间,就是一种“延迟”的表现。
有的小孩直接吃掉,有的小孩运用各种方式让自己无视掉眼前的美食。
很多人疑惑,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具备“即时满足”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可为什么还需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以信用卡消费为例,很多信用卡持有人过度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只是一味享受“即时满足”的快感,却忽视了时间成本、努力的结果。对于自身不断进取的能力培养,也是有害无益的。
综上,信用卡消费,虽然便利且常见,但是每个信用卡持有人都要在消费过程中保持理性,别因一时的欲望放纵,沦落负债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