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身在北京的小伙伴,一定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一卡通大蓝卡,简单朴素的卡面设计似乎从未更改过。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一卡通大蓝卡背后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北京一卡通大蓝卡,学名叫“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押金卡 ”,作为最普通、最常见的北京公交卡,历史可以追溯至17年前。2001年6月28日,北京公交710路、711路和712路首先试用北京一卡通刷卡乘车,从那时候起,北京大蓝卡就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可以看到最早版本的大蓝卡正面就已经是三条线的天坛设计了,但是“市政交通一卡通”的文字字体与现在不同,并且右下角有个红色的“BEIJING”。仔细看还可以发现一个小“bug”——“通”字居然多了一个点。
其中一种“中信理财宝”广告+天坛图案的大蓝卡,卡号是印在背面的。
最初的大蓝卡在北京还并非人人都有,用的人非常少。这是因为当时的一卡通并没有今天这样的优惠,乘客并没有用卡的动力。直到2006年5月10日,北京一卡通月票卡正式启用,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此时的大蓝卡押金改为了20元。
2007年1月1日,北京一卡通采取大幅度优惠措施,刷卡成人4折、学生2折!这下再不办卡,吃亏的可是自己,于是再次掀起了市民办卡热潮,仅当天一天就有8万人办卡!小编还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刷学生卡只要花2毛钱,就可以从德胜门坐到昌平,比50年代都便宜!50年代从德胜门坐到昌平据说要花6角5分。
随着办卡的人多了起来,退卡的情况也多了。
这时候大蓝卡正反面的图案已经和今天的几乎一样了。
2008年,有人开始破解一卡通的芯片,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卡通全面更换新版的芯片。
这些数字和字母的组合的含义是“批次号”,里面包含了制卡商和制卡批次等信息,如“H”代表黄石捷德、“W”代表握奇、“T”代表天喻、“Y”代表雅思拓、“M”代表华虹……
2017年,新版的大蓝卡又出现了一些调整。
这种卡当时分3日18次卡(10元)、7日42次卡(20元)和15日90次卡(40元)。但是因为很不实惠,所以没有多少人买,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这种卡。
互通卡又称“交通联合卡”,依然是大蓝卡的设计,但是在右上角加上了“交通联合”的标志,可以在全国接通“交通联合”的城市使用。
如今,虽然用手机刷卡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蓝卡依然在北京占有一席之地,简洁、经典的图案早已深入人心。或许有一天大蓝卡会改版、消失,但是它在北京公共交通史上的地位确实无法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