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出现战争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大幅波动,为了提前应对,我们对历史上六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做出回顾和分析,从而为未来的突发情况准备好投资策略和风险规避。
-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03-1973.10.22),原油从3美元暴涨至13美元,涨幅高达400%,带动大宗商品一轮牛市行情
- 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1978.10-1980.12),原油从13美元再度暴涨至41美元,81年的黄金价格达到800美元,相对1973年价格涨幅高达18倍
- 海湾战争(1980.8-1991.2),原油价格在战争开始前受预期影响上涨,战争开始后反而开始走跌,其他商品也未明显走高
- 科索沃战争(1999.3-1999.6),原油和铜小幅上扬,欧元表现明显
- 伊拉克战争(2003.3-2003.5),原油价格出现诡异波动,黄金在战争前上涨明显,工业品价格基本未受影响
- 利比亚战争(2011.3-2011.10),黄金、原油价格出现大幅攀升
1.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03-1973.10.22)
由于数据的原因,我们只能收集到从70年代之后的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信息,虽然二战的时候更为典型,但是我们回顾的历史只能从70年代开始。
70年代初最大规模的区域战争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赎罪日战争”,交战双方是阿拉伯世界(主要是埃及和叙利亚)和以色列,交战地点是埃及的西奈半岛区域,战争起始于1973年10月6日(犹太人斋戒日),结束于同年10月22日,前后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期间阿拉伯世界为了抗击以色列和美国的干涉,通过石油减产、停产和提价等手段发动了石油战争。
10月6日爆发战争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输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
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
接着,阿拉伯各产油国在短短几天内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
10月16日,海湾地区的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五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阿拉伯世界的反制措施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73年的3美元一路飙升到了13美元的高位,涨幅高达400%。原油价格的迅猛上涨造成了全球的恶性通胀,美国CPI从1973年的3.6一路上升至年末的8.2,从而造成全球范围的经济滞涨。
原油价格的大幅飙升带动了大宗商品的一轮牛市行情。CRB商品期货指数从1973年的130点一路攀升至210点,涨幅达到了50%。
从分项指数来看,食品、金属、工业原料和纺织品等都出现了普遍性的上涨,而且金属涨幅最为突出。
这次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并非是战争的直接结果,而是战争引发了阿拉伯世界对于西方的原油制裁,从而造成了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并带动其他商品的普遍性上涨,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滞涨。到了1974年之后原油供应开始逐步恢复,原油价格也基本稳定在15美元左右,大宗商品的涨幅也明显放缓,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宣告结束。
2.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1978年10月-1980年12月)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隔4年多就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
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随着原油价格的暴涨,大宗商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到81年黄金的价格已经高达800多美元,相对于1973涨幅高达18倍。代表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期货指数上涨50%,现货指数上涨30%,从分项上来看,金属、工业原料和纺织品等轻重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相比之下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涨幅有明显差距。
70年代因为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美国经济分别在74年、80年和82年三次陷入经济衰退,同时通胀膨胀水平达到了历史高点,这段时间被经济学家称为“滞涨”。从以后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东产油区的每一次战争都会导致油价的脉冲式上涨,当战争结束之后,原油价格将会明显下跌。
3.海湾战争(1990年8月-1991年2月)
海湾战争是90年代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由于交战地点是在产油国伊拉克,所以造成了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这次战争爆发的时间点是1990年8月2日,但是WTI原油期货价格从7月下旬就开始了上涨行情,等到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36%,可见战争预期对于原油价格的推动作用。
到10月21日,原油价格攀升40美元的顶峰,随后美国宣布释放2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原油价格开始大幅下降,91年1月16日,联合国军宣布对伊拉克开战之前原油价格再次出现短期暴涨行情,但是随着开战的宣布,原油价格反而转向下跌,到1991年2月签署停战协定之前,原油价格已经跌回了20美元以下。
这次原油价格的最高涨幅为200%,但是基本是脉冲式上涨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原因是:
原油价格供应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缺口。
90年全球经济陷入温和衰退,原油需求本身就在下降。
美国释放了战略原油储备打压油价。
和前两次石油危机不同的是,本次原油价格的上涨并没有明显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黄金价格受避险情绪的推动从6月低就开始进入上涨行情了,这要早于原油市场,但黄金价格的顶点在8月24日就出现了,同样早于原油市场,上涨幅度只有17%,远低于原油市场。
在1991年1月16日联合国参战之前,黄金价格也经历了明显的反弹,之后开始不断下跌,这和原油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战略物资的价格上涨主要发生在战争之前和战争初期。铜价也是在6月底开始了上涨行情,到9月13日铜价上涨18%,随后铜价就开始下跌。
避险货币美元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明显的表现,由于受到美国经济衰退和双赤字的影响美元在战争前期和初期都是出于下跌的趋势当中,这和70年代的情况十分类似,也就是原油上涨的同时美元在下跌。也只是在91年1月16日美国宣布参战之前,美元受避险情绪的影响出现了小幅的反弹。反倒是海湾战争结束之后,受到美国经济复苏和原油价格低迷的影响美元走出了一波凌厉的上涨行情。
美国股市在这次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基本上是跟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从走势上和原油价格形成了比较完美的反相关关系。战争前期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之际,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股市也受高油价影响大幅下跌。战争后期原油价格开始下跌,标准普尔指数也筑底回升。到1月16日全面战争前夕,原油价格再次走高,股市也再次探底。之后原油价格跌回起涨点,股市也终于走出了谷底。
4.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1999年6月)
在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激化后,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算利用这次矛盾实现北约东扩的目的,力争将俄罗斯从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进而将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如北约战略体系之中。
1999年1月美国强迫冲突双方进行谈判,但其所提出的接受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的要求没有被接受后,直接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盟军”的空袭活动。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中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
期间,5月7日北约出动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国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人受伤。北约绕开联合国进行赤裸的侵略行为陷入了外交的孤立,最后迫于压力重回联合国渠道,6月10 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6月20日,北约宣布正式结束对南轰炸。
这次战争和其他几次战争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东地区,所以更具有代表性。因为不是发生在中东地区,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并不是很大。
受避险情绪推动,黄金价格从4月份开始了一轮小幅反弹,到5月7日达到顶点,主要原因是5月7日以英国央行为代表的主要央行开始向市场抛售黄金,导致黄金价格进入了5个月的低迷行情,直到9月9日华盛顿会议限制了各国央行的黄金抛售,黄金价格才改变了低迷局势。
工业品价格也受到战争刺激,3月22日战争爆发后,铜价格开始逐步走高,原油价格更早一些的时候已经开始上涨,到5月6日七国会议宣布和平解决后,这波上涨宣告结束,期间原油价格上涨20%,铜价上涨14%。
这次战争发生在欧洲大陆,所以欧元的走势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从欧元兑美元的走势看欧元兑美元从战争前的1.1下跌到战后的1.02。期间5月6日因七国会议达成和平解决共识后有关短暂反弹,但之后因为中国大使馆被炸,欧元再次陷入下跌通道。
从全球股市的角度看,这次战争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全球股市的走势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这场战争的主要发动国是美国,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但是美国股市和俄罗斯股市的走势在战争中依然保持了联动的态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差,也只是在战争初期,俄罗斯股市和美国股市出现了短暂的背离,所以这场战争对于全球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
5.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03年5月)
2003年 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21天后美英联军攻下巴格达,27天美国宣布战争结束。
但整体局势的不稳定一直持续到现在。2004年6月1日,伊拉克临时政府宣告成立,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 1546号决议,决定结束美英对伊拉克的占领,并认可伊临时政府。
这次战争推行了美国全球战略扩张。冷战结束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的单极世界。通过战争,不仅可以击倒伊拉克,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同时也达到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 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
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
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最大的收获莫属于美国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 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 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国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
这次伊拉克战争提前半年左右就已经在市场上产生强烈预期,黄金价格在年初大幅上涨,但是到2月份之后,战争预期逐步兑现,黄金价格开始明显下跌,但5月份之后市场发现伊拉克战争并非速战速决,很有可能陷入持久战,所以黄金价格再次上扬。
工业品价格在这次战争中波动很小,铜价格基本上在100点以内波动,没有形成明显的行情。
美元在战争开始之前一直延续了2001年以来的下跌趋势,直到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后,美元指数开始急剧反弹,但美元的反弹只维持了三个月就再次陷入下跌趋势当中。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预期经过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财政赤字会进一步恶化,从而拖累了美元的走势。
原油价格是在这次战争中波动最大的品种,毕竟战争的发生地是产油大国,但是原油的走势确实让人诧异。在年初受战争预期的推动,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到3月份原油价格上涨了6美元。但是当战争真正开始之后,原油价格却陷入了暴跌行情,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对冲基金和大炒家借着战争预期兑现大幅抛盘引发的。但随后市场发现伊拉克战争远非短期能够结束的,所以原油价格在美国宣布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后却出现了大幅回升的行情。
6.利比亚战争(2011年3月-2011年10月)
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
受邻国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响,2011年2月15日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动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的反政府势力的武装力量同利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激烈军事冲突。
最初的示威抗议从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开始,并逐渐向全国蔓延,民众要求从1969年就已经上台统治长达42年的革命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下台和进行民主变革。反对卡扎菲的势力组成“全国过渡委员会”,以推翻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和建立民主政体为宗旨。
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项决议,冻结卡扎菲资产,并把事件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处理。3月初,卡扎菲军进攻反对派在东部的据点班加西。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通过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 8月,反对派在西部发起进攻,夺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国过渡委员会”逐渐得到国际和联合国承认。穆阿迈尔·卡扎菲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苏尔特被杀。10月23日,“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告全国解放,战斗结束。
由于利比亚也是北非地区重要产油国,同时也是OPEC成员国,所以利比亚战争再次引发原油市场的动荡。
利比亚内乱开始于2月15日,原油价格从2月16日开始就迅速推升,到3月初已经上涨了20美元,经过短暂回调后,因为3月17日联合国设置禁飞区,欧美直接参与到战争中,战争规模扩大,原油价格再次大幅攀升,到5月份原油价格已经达到了115美元的高位。5月1日本拉登被击毙,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原油价格也从高位一路下跌。
黄金价格在避险情绪的推动下也一路攀升,伦敦金由2月17日1350美元上涨到5月5日的1550美元,上涨了200美元,和原油不同的是黄金价格之后没有经历大幅的调整,反倒是欧债危机的刺激下进入了快速上涨过程。
利比亚战争的爆发并没有影响到美元的走势,美元受量化宽松的影响,年初就进入了下跌通道,利比亚战争期间,美元的避险能力并没有表现出来,直到5月初拉登被击毙后,金融市场的动荡让美元结束了自身的下跌趋势。
股市受这次战争的影响也很小,标准普尔500指数只是在2月16日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之时,出现了一段下跌行情,欧美参加作战之后,标准普尔指数迅速回升,整体上看股市受影响很小。而且股市和原油价格的走势基本上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和90年海湾战争期间完全不同。
通过对7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战争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是发生局部战争可能性最大的地区就是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又是主要的石油产区,所以这个地区频繁的动荡很容易引发原油价格的上涨。
二是原油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其他大宗物资的价格上涨。
三是原油等商品的上涨阶段一般集中在战争爆发之前和战争初期,也就是说战争预期对商品价格的引领作用更大,进入战争中后期,价格下跌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而且投机资金很有可能在后期的某个时点全力砸盘,引发价格的大幅下跌。
四是战争对商品价格造成的冲击一般并不会转变原有趋势,如果是在价格下跌趋势中发生的战争,那么会引起价格的脉冲式上涨,之后还会回到之前的下跌趋势中。如果是在价格上涨趋势中发生的战争,那么价格很有可能被带动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五是在战争期间黄金的避险吸引力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强于美元。
六是原油价格的上涨威胁到全球经济的时候,原油价格波动和全球股市波动将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