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撤地设市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书写了玉溪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玉溪日报编辑部认真梳理了撤地设市20年来对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十大改革措施、十大民生工程和十大文化事件,今日集中刊出,以飨读者。
十大改革成就
1
书记市长接待日制度建立
1998年7月,玉溪市委研究决定:建立书记、市长接待日制度和设立玉溪市民意见箱,规定每月10日为市委、市政府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日。从1998年7月10日玉溪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书记、市长接待日制度至今,每月10日由一名市委、市政府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成了一项铁打的制度。至2018年6月11日,玉溪市书记、市长接待日共接待群众232期(视频接访36期),有效解决了群众合理诉求,化解了大批矛盾纠纷。
2001年7月2日,我市开通市长热线“12345”,市政府授予市长热线办公室7项职权。市长热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市里的重大决策、改革措施、工作部署向群众广泛宣传,同时也把群众来电中的民意、民智通过汇集分析,及时提供给市委、市政府参考,使群众的智慧进入决策过程,有效解决问题。市长热线开通以来,共受理群众问题、意见、建议和咨询30万余件次。
2015年以来,我市相继开通了四级视频接访系统,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视频接访系统实现同一时间上线互动,市、县区领导可通过视频听取来自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的诉求,并及时有效回应,群众不用长途跋涉就可以反映问题。为充分运用视频接访系统高效、便捷地听民声解民忧,从2015年6月起,我市将“书记、市长接待日”调整为“市级领导干部视频接访日”,实施视频接访以来,市、县区共开展视频接访577期,接访群众1020人次。
2
撤村建委 村民直选产生村委会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我市农村基层工作在诸如计划生育、摊派提留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作为乡(镇)政府派出机构的村公所(办事处)和村干部任命制,已很难适应农村事务的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切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市委决定撤销653个村公所(办事处),改设村民委员会,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一次重大改革。
1999年7月14日,江川县江城镇自家营村第一届村民委员会经民主选举正式成立。这是我市撤村建委试点工作中第一家实行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正式投票前组织主任候选人向全体村民发表治村演说,选民当场提问,然后由选民评价比较,选出群众信任、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1999年底至2000年初,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工作在我市全面展开。经过4个月的选举,全市依法选举产生651个村(居)民委员会,选出村(居)民委员会主任651人、副主任772人、委员2485人,民主直选村委会取得成功。
3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农转城”
2008年8月28日,玉溪市出台并实施了《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取消农业户、非农业户和其他类型户籍登记管理模式,细化了户口迁移落户条件、亲戚投靠落户、外来人才落户等政策。此次玉溪市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非农业户和其他类型户籍登记管理模式,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模式,统一登记为“居民户”或“居民集体户”,并逐年、批次对原有户口实现农转非。
《实施意见》规定,夫妻投靠、父母投靠成年子女、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残疾人子女投靠父母并由父母供养共同生活、合法收养的未成年子女投靠养父母的,准予在被投靠方合法居住地落户,不受条件限制。此外,为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综合承受能力,玉溪市还进一步放宽外来投资人员落户条件,如单位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请落户。
2012年、2013年,玉溪转户人员达33.6万人。特别是2013年,“农转城”达到17.4万人,其中江川由于筹备撤县设区,放开落户条件,新增城镇人口8万人以上。
4
我市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
从2009年3月1日起,我市在全市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切实做到权利在阳光下运行,重大事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重大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2009年5月22日,省政府督查组对我市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相关情况进行督查。认为,我市在推行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时做到了“有机构、有制度、有措施”,工作到位,贯彻迅速,职责明确,宣传有力,加强督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市共组织重大决策听证33项;组织重要事项公示887项;组织重点工作通报2900项;政务信息查询共组织468家单位建立网络查询平台,组织666家单位建立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共计接到呼入电话26319个,应答20727个,转接次数15881次,转接成功92.76%,满意率达98.8%。
5
殡改“玉溪经验”全省全国推广
2013年7月,玉溪市委、市政府要求,将殡葬改革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建设文明幸福宜居城市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此后不到半年时间,玉溪市先后出台7个殡改方面的文件,不断完善殡葬改革制度,制订殡葬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5年全市火化率达100%。至2018年3月1日,全市累计投入殡葬设施建设资金10多亿元,建成9个殡仪馆、11个经营性公墓,694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实现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玉溪市实现辖区100%为火化区,火化区火化率100%,火化后骨灰100%进公墓安葬,工程、项目迁坟100%迁移到公墓安置,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覆盖全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殡葬改革实现“四个100%”目标。据统计,殡葬改革以来,全市共节约土地10万余平方米。
2015年12月3日,全省殡葬改革现场推进会在玉溪召开,殡改“玉溪经验”在全省推广。2017年8月28日,国家民政部在玉溪召开全国殡葬工作座谈会,推广玉溪殡改经验。2017年11月24日,我市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
6
玉溪公立医院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奖励
2015年5月21日,玉溪被列为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后,及时制定了《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玉溪市综合改革实施方案》。12月24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玉溪市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送审稿)。会议认为,玉溪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希望玉溪在今后的医改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创造更多经验,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全省医改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
《实施方案》查找了制约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导致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行DRGs付费制度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等8项重点改革工作。
按照《实施方案》,我市积极探索具有玉溪特色的医改之路,启动一批重点改革,通过认真履行医改主体责任,高规格、高标准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实施了基本医疗有保障、大病救助建机制、慢病门诊可补偿、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素质行动计划、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付费制度改革等医改措施。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市、国家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各项医改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突出,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好评。2018年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督查激励并奖励支持25个省(区、市)、82个市(地、州、盟)、116个县(市、区、旗)。其中玉溪市因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将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下达相关省(区、市)后,由省(区、市)统筹按一定比例或额度给予奖励。
7
抚仙湖径流区统一托管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蓄水量相当于12个滇池、6个洱海、4.5个太湖,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9.16%,水质为Ⅰ类,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保护好抚仙湖就相当于为全国13亿余人每人储备15吨优质淡水资源。抚仙湖版图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区境内。其中,澄江约占总面积的60%,江川约占30%,华宁约占10%。
潘泉 摄
2015年12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抚仙湖径流区统一托管移交工作会。托管移交会上,抚仙湖试验区管委会与江川、澄江、华宁三县区签订托管协议;与澄江县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市抚仙湖管理局与沿湖三县签订县抚管局及执法大队上划移交协议。协议签订后,抚仙湖径流区内的党务、行政、经济、社会事务等工作正式交由试验区管委会和澄江县负责管理。抚仙湖从三县区共管变成一县托管,结束了“三足鼎立”“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抚仙湖的保护与发展,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当天,由玉溪市人民政府授权,以托管的方式把抚仙湖径流区统一交由试验区管委会管理,推进抚仙湖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托管范围为澄江县成建制托管;江川县路居镇、江城镇部分区域,华宁县青龙镇海关社区和海镜社区,共计12个村(社区)84个村(居)民小组。托管区域的党务、行政、经济、社会事务由试验区管委会整体委托澄江县管理。
2016年1月1日,抚仙湖径流区托管正式由试验区管委会统一托管,抚仙湖从三县区共管变为一县托管。抚仙湖径流区实行统一托管,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理性认识抚仙湖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创新抚仙湖环境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抚仙湖环境资源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高位统筹抚仙湖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建抚仙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
玉溪出台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意见
2016年7月28日,《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涉及5个方面46项改革任务。当年,围绕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市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对53个市级部门6982项行政职权、58484项责任事项、53945项追责情形进行全面审核,公开公布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充分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经济活力。与此同时,全面清理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将15项前置审批事项和18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转为立项后置并联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2017年,围绕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市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多证合一”改革,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管理。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施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创新市级政务管理体制机制,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所有办理事项做到“零超时”,平均办结时限由16.9天降到8.5天。承接、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许可事项155项,市级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262项,县区政府部门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274项,一站式惠民成效显著。清理中介服务事项133项,审核后保留91项,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9
我市出台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2017年3月13日,玉溪市下发《玉溪市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率先在全省16个州市中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相关制度,强化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办法》规定,玉溪市重大行政决策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应当追究终身重大行政决策责任的,不因调职、离职、辞职、退休等而免予责任追究。在追责情形方面,《办法》规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未按照《云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的情形,视情况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在追责方式上,采取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诫勉谈话、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方式追究责任;构成违法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办法》还规定了调查处理的机关、启动调查处理的情形等,对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的专家、专业机构、中介组织的法律责任也作出了明确。
10
市委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玉溪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4月26日,玉溪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玉溪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把握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试点先行,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要切实做好全面开展清产核资、科学确定成员身份、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几项重点工作,确保改革取得成效;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5月25日,《玉溪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在2017年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从2018年6月开始,用4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用1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为全省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十大民生工程
1
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
自2000年全市“两基”目标实现后,我市始终坚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抓手,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提高,抓基础、重内涵、打品牌,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基”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
2005年,对峨山、新平、元江三个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和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城镇低保人员子女、企业下岗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子女实行免费提供文具和教科书、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补”政策,对小学寄宿生和初中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使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4%,均居全省前列。
2006年3月1日,“三免”范围扩大到全市小学阶段全部在校学生,19万小学生受益免费上学。
2008年,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全覆盖,基本解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读书难的问题。2009年,我市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光荣称号。
2
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破解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从2006年开始,玉溪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全市“十大实事”之一。计划用3至5年时间,投资20多亿元,规划占地1200多亩,建设住房约150多万平方米,建成1万多套不同规格的住房,一次性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通过政府成本控价、教师筹款购房产权归己、企业市场运作的建设方式,为农村教师打造安居工程。此外,玉溪市还为购买安居工程住房的农村教师配套出台了户口可以落在县城,子女可在县城学校入学等规定。安居工程既为农村教师创造了安居乐业的条件,也能促进优质人才资源向山区、农村学校输送。玉溪在全国率先整体推进的全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使全市9个县区的农村教师成为受惠者。截至2010年9月,新平、华宁、易门、峨山、通海、澄江、元江七县的4646套教师安居住房已经完工,红塔区、江川县正抓紧推进实施。2008年至2009年,全市启动了11.8万平方米教师值班用房建设,大部分完工交付使用。
玉溪市在全国率先破解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的创举,进一步解决了农村、山区教师没有住房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成为了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受到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3
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
玉溪市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自2005年开始在红塔区实施,于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从2005年至今,我市累计建设公租房、限价商品房及改造各类棚户区等保障性住房114038套,累计完成投资 268.08亿元。其中,自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公租房63789套(廉租房17971套、公共租赁住房45818套),完成投资86.02亿元,分配入住43558套;自2011年启动各类棚户区改造以来,全市累计新开工棚改项目44636套,改造完成32254套,累计完成投资166.01亿元;自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限价商品房4325套,完成投资14.14亿元;2005年和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1288套,完成投资1.91亿元。
通过13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有效解决和改善了近25万中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矛盾,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并拉动投资和消费,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品位提升。
4
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6年,玉溪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底,玉溪市委、市政府针对新农合筹资水平低、补偿少、抗风险能力弱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强烈愿望,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出台了《关于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的决定》,由市财政为全市176万参合农民人均增资100元,实施玉溪医改新政。当年人均筹资超过290元,其中财政补助26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54%。2012年,玉溪再度大幅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使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60元,住院补偿年封顶线达20万元,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高补偿的目标。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财政性支出共计13.9亿元,农民卫生财政性支出为5.6亿元,占40.3%,比医改前的20%提高了一倍,减少了约2万人因病致贫。2013年7月,玉溪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400元,处于全省最高水平。
这一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医改玉溪模式”,向让农民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三步发展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得到基本控制,受到国务院医改办的高度肯定及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2012年6月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对玉溪医改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全国掀起了学习宣传“医改玉溪模式”的热潮。
5
美丽校园建设建美校园
2009年,我市启动校安工程;2013年,玉溪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简称美丽校园建设)。我市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融资33.5亿元,全面实施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用三年时间排除了全市中小学校55万平方米D级危房,加固改造120万平方米B、C级危房,打造了113所美丽校园,到2016年6月30日,工程按期圆满收官。截至2017年,建成美丽学校160所,比计划数增加47所;拆除全部D级危房,新建、重建校舍73.82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87.65万平方米。
潘泉 摄
通过美丽校园建设,全市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生均校舍面积大幅度提高,二是校舍抗震防灾能力明显提高,三是校园布局科学规范,四是校园绿化得到加强,五是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6
全市农村危房改造交出亮丽成绩单
我市自2007年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及2009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来,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完成农村危房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13.75万户,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2015年,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牵动,编制了《玉溪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2018年前完成12.17万户农村最危险住房、最小住房的改造和空置危房的拆除,普遍提高全市农房的抗震等级,提出在全省率先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坚持责任目标促动,把农村抗震安居及危房改造作为重点督查的“十件实事”和“20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农村危房改造纳入行政效能考核,每年与各县区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推进建设任务的落实;坚持资金引导带动,8年市级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2460万元,县区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64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325亿元。
农村危房改造让山村换新颜(资料图) 潘泉 摄
截至2017年底,全市启动农村危房改造21241户,共完成20817户,超额完成省级目标任务。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7
玉溪荣获国家卫生城市桂冠
2011年12月20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国家卫生城镇命名表彰大会,对2009―2011年度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北京市平谷区、云南省玉溪市等35个城市(区)进行集中表彰并授牌。
潘泉 摄
2010年7月,全国爱卫会组织专家组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了暗访检查。2011年7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2011年11月,受全国爱卫会委托,省爱卫会组织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核终审。2011年11月底,来自全国爱卫会的消息明确:我市已经通过2009―2011年度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的暗访检查、技术评估、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等标准程序,决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是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这一天被载入玉溪大事记,这是玉溪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2003年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我市顺利戴上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桂冠。
8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虽然贫困人口少,但贫困程度极深,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玉溪市通过抓严抓实“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聚焦问题,找准成因,打好脱贫攻坚战。
脱贫鸡啄开了脱贫致富新路子
2016年,玉溪市委、市政府科学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紧紧围绕“2017年全面脱贫、2018年巩固提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目标,紧扣实现6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58个贫困行政村脱贫出列、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12345”脱贫攻坚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制定出台“1+N”政策“组合拳”,加大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力度,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挂包帮”工作,扎实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和“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实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经市对县区脱贫攻坚成效和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考核,全市完成6个贫困乡镇摘帽、58个贫困行政村出列、40947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3280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9%。当年,全市9个贫困乡镇和75个贫困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77元,增16.8%,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7.8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的区域性贫困问题逐步得到改善。
2018年4月27日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推进会议总结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决定性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3.46万户12.11万人减少到0.4万户1.24万人,县、乡、村贫困发生率都降到3%以下,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8%,在省2017年州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价为“好”。
9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改善城乡面貌
2016年8月26日,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对社会发布,主旨着眼于城乡人居环境中的“堵点”“痛点”和“盲点”,通过在城市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在农村开展“七改三清”,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使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一个大的改善与提升。主要内容为在城市全面实施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在农村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
潘泉 摄
随后,玉溪市各县区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起来,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全市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基本健全,打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安装太阳能路灯5万盏,拆除临违建筑39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城乡公厕1037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10
玉溪市民签约家庭医生
我市按照“全覆盖、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方向,围绕推进健康玉溪建设,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去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玉溪市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并于2016年9月全面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本市户籍居民为服务对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家庭医生签订服务以打包形式制定,分为基本服务包、普通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签约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订制。
2017年,玉溪市各县区已组建签约服务团队1040个,提供签约服务的人员达2900人,签约总数为995293人,重点人群签约660575人,总签约率42.45%,重点人群签约率83.32%。
十大文化事件
1
玉溪第一所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成立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玉溪成人教育中心、玉溪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玉溪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玉溪的第一所大学。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玉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创建玉溪互联网大学,与玉溪市合作创办玉溪文创学院,与新华网联合创办创客学院。
学校现有省级高校一流学科1个(美术学),省级二类重点学科3 个(环境化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数学),省级硕士授权点建设学科3 个(美术学、体育学、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及云南重大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在重点加强与周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交流关系的同时,积极向美国、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高校拓展,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互派师生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学校建有国外实习基地20个,国外汉语言文化中心3个,成为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2
央视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
2001年6月3日,我国首次水下古代建筑遗迹考古在抚仙湖举行,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2000年11月,潜水员耿卫、贺杰报告在抚仙湖发现“水下建筑”。2001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这一水下遗址进行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6月3日,中国水下考古队在抚仙湖底作业3小时,从水下发掘出了一批文物。
2006年6月16日至22日,中央电视台联合玉溪市、县两级政府,对抚仙湖水下古城进行了第二次水下探秘活动。此次直播在央视一套、四套等新闻频道和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播出,吸引了40多家媒体的记者闻讯赶来采访。经过7天的探秘,活动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进一步确定了抚仙湖水下巨大古建筑群的存在,其面积多达2.4平方公里。此外,专家和潜水人员还发现了一幢高19米、底边长达90米的水下巨型建筑。他们对其进行了详细探测,并在其顶部发现了一系列人工刻划的符号,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以前的认知。专家认为,这是比发现一个新大陆都重要得多的伟大发现,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
2007年7月20日至8月20日,云南大学民族考古与文物评估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抚仙湖水下遗址进行了又一次考古调查,分别发现人工使用金属器錾刻的类人眼、耳和唇的砂石单体石构件。研究发现,这些石块的硬度指数很高,如果要在这种石块上雕刻,需要由锑和铜合成或更具强度的合金才能达到这种工艺。
2014年10月16日,由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承担的抚仙湖水下科考项目历时20天的第四次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取得重大突破,共寻找、发现、追回42件(处)由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石质文化构件。这些证据证明:抚仙湖水下有一个史前(约170万年至4000年前)遗址。
3
花灯戏、滇剧先后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玉溪花灯戏列入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昆明市联合申报的“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溪花灯是云南花灯中最有影响的地域性支派之一,按形成时间分为“老灯”和“新灯”。辛亥革命之前的花灯称为“老灯”,之后称为“新灯”。玉溪花灯借“新灯”奠定了在云南的地位,也赢得了“花灯之乡”的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溪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花灯剧目,并创作剧目100余个,其中大多是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玉溪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优秀新编花灯剧目《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等,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和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花灯戏《山茶花红》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玉溪花灯扬名海外,得益于一批花灯艺人对花灯的传承和推陈出新,涌现出杨丽琼、李鸿源等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曾分别获梅花奖、文华音乐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导演奖、文华优秀表演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2008年,李鸿源、陈克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滇剧传播到玉溪大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民国年间的滇剧名角很多都是玉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玉溪各地先后建立了滇剧表演团体,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玉溪市滇剧院整理和改编传统戏,吸纳其他剧种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戏剧作品,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剧目,《朱德与唐淮源》《京娘》《西施梦》《水莽草》等剧目夺得“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白玉兰奖等奖项,演员冯咏梅摘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自2014年来,新滇剧《水莽草》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巡演近150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剧目,使玉溪市滇剧院成为在云南省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出院团,被誉为“云南文化的一支劲旅”。
4
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功举办五届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国歌第一次在开国大典上奏响后的60周年。为纪念和缅怀国歌曲作者聂耳,2009年6月12日至18日,由中宣部批准举办,中国文联、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国音协共同主办,云南省委宣传部、玉溪市委市政府、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承办的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功举办,开幕式文艺晚会《前进颂》于6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并获得极大成功,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万众一心》于6月18日晚在聂耳故乡玉溪聂耳文化广场隆重上演,并为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画上圆满句号。
2017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由省委宣传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玉溪市委市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主办,以“唱响中国梦·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于7月17日至21日举办,采取“一体两翼”的方式在玉溪举行开幕式、昆明举行闭幕式,并在两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第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的成功举办,为玉溪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吹响了集结号,为玉溪实现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每两年举办一次,从2009年举办首届开始,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三、四、五届。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是玉溪文化史上的大事、喜事、盛事,也是玉溪人民缅怀聂耳、弘扬聂耳精神、传承聂耳文化、打造聂耳音乐文化品牌的具体体现。
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群众性、权威性和观赏性,促进了文艺、经贸与旅游的结合,音乐周办成了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办成了人民的节日、音乐艺术的节日。活动的举办,提升了云南、玉溪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引领云南、玉溪的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音乐事业和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5
中国(云南)玉溪米线文化节创历时最长的节日世界纪录
玉溪米线文化节是云南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节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三月二十二日,长达81天。2007年,中国(云南)玉溪米线文化节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节日,并颁发了《世界纪录证书》。2011年中国品牌节会上,玉溪米线文化节荣获“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美食节”称号。
玉溪米线文化节是玉溪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文化,自元代开始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人们在米线节迎祀土主、祈求丰收,走亲访友、欢聚一堂,故米线节又称“团圆节”“丰收节”。每年自正月初一起,玉溪市红塔区各自然村按约定的日程,轮流迎祀土主,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国昌民乐。
2012年3月4日,由红塔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玉溪米线文化节”开幕式在玉溪瀑布生态公园举行。开幕式上的精彩文艺演出让市民大饱眼福,极具地方特色的玉溪风味米线——杂酱米线、焖肉米线、鳝鱼米线、肘子米线等,让游客大饱口福。至2018年,玉溪米线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现已成为红塔区旅游的一张名片。
6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
2012年7月1日,北京时间22点22分(俄罗斯圣彼得堡时间18点22分),在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宫,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将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对玉溪市而言,从2004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以来,经过8年长跑,在滇中玉溪的土地上,澄江化石地终于有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世界自然遗产地。
澄江化石地位于澄江县境内,面积512公顷,缓冲区面积220公顷,距今5.3亿年,于1984年被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不少古生物学家心中,澄江化石地本身的光环要远超世界遗产地,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诠释了生命的起源过程,补充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代表了世界化石遗迹保存的最高质量,它是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的科考圣地。
7
“玉溪精神”表述语定为“玉汝于成,溪达四海”
为提炼和培育玉溪城市精神品质,形成一种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的精神导向,2014年3月,玉溪市正式启动“玉溪精神”表述语的征集工作,通过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成立课题组专题研究,共征集到投稿作品47篇。2016年10月20日,玉溪市委召开第六次常委会议,同意将“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确定为“玉溪精神”表述语。
“玉汝于成”是一个成语,出自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玉汝于成”就是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练你使你成功。“玉汝于成”形象而简练地概括了玉溪人“忠诚、务实,有为、奉献”的精神品质。
“溪达四海”源自玉溪纵横上千条溪流,穿越在玉溪万顷田畴和崇山峻岭间,汇聚成珠江水系的南盘江和红河水系的元江,然后不舍昼夜,冲破重重阻隔,奔向远方的南海和北部湾。“溪达四海”就是玉水千溪的自然呈现和玉溪人所具有的“包容、奋进,宁静、致远”精神的形象概括。
“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是千百年来玉溪人民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玉汝于成是溪达四海的基础,溪达四海是玉汝于成追求的目标。“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是玉溪这座城市的灵魂,是玉溪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8
道德讲堂弘扬传统美德 善行义举榜传递正能量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市坚持从群众行为养成的细处、小处入手,在做实做具体上下功夫,将优秀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贯穿始终,努力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更具贴近性、更富对象化、更能接地气,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社会正能量。这其中,尤以道德讲堂建设和善行义举榜的建立最具代表性,成绩喜人、亮点频现。
2012年,我市启动了道德讲堂建设试点工作。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玉溪市开展“弘扬美德提升素质”活动方案》,对全市的道德讲堂建设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各相关县区和各级试点文明单位精心策划组织实施道德讲堂相关活动。2013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玉溪市关于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评选中,实行道德讲堂工作“一票否决制”。随后,道德讲堂纳入了全市综合考核。自此,玉溪道德讲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传颂传统美德,引导人们省心修身、慎独慎微、知荣明耻。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玉溪市道德讲堂已经在各行业、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社区遍地开花。据市文明办统计,2014年我市共举办各级各类道德讲堂活动1297场次,辐射范围广泛而深远。
2014年以来,玉溪市按照“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的工作思路,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按照好人好事的身份类别和事迹特点综合立榜。通过点赞聚笑脸的方式让一个个“好员工”“好婆婆”“好媳妇”上榜,制榜范围覆盖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组)、窗口和服务行业。在机关,侧重“敬”;在学校,侧重“俭”;在企业,侧重“诚”;在社区,侧重“孝”;在窗口和服务行业,侧重“礼”。自2015年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依托善行义举榜,在全社会倡导和推行“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活动。全市各县区纷纷在社区、村委会、企业、学校等,广泛收集群众身边的善行义举,在公共场所显要位置进行“上榜留名”,大力倡导“小善”常为。至2015年2月,玉溪市共建立各类善行义举榜900多个,上榜1.5万余人。
9
江川甘棠箐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5月16日,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在北京联合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合作开展的“云南江川甘棠箐遗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江川甘棠箐遗址位于路居镇上龙潭村西南约1.5公里处,抚仙湖南部。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曾进行了考古发掘。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玉溪市、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再次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掘在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将数字化考古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考古发掘,注重采集研究样品,引入多学科综合手段进行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收获。
该遗址是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无疑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再次证明了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
遗址发现的用火遗迹,似篝火遗存,基本原样保存,这种型制的用火遗存在我国旧石器早期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
考古出土石制品25153件。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的类型以刮削器占绝对主体。出土骨制品28件、木制品30件,其中,木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制品。
10
“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高铁)首发
2017年1月6日上午,“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高铁)发车仪式在玉溪站举行,百余名干部群众参加首发仪式,共同见证玉溪以“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精神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
冠名开行“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大力宣传玉溪、营销玉溪的具体行动之一。
2016年9月,玉溪与昆明铁路局、昆铁传媒合作,将昆明南―广州南(D3856/3次、D3802/3次)的列车冠名为“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试运行。玉溪充分利用冠名列车宣传平台举办了10次车厢宣传营销和3场客源地市场推广。营销推广活动受到各地乘客的好评,极大地提升了玉溪知名度,拉近了玉溪与珠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等发达地区的距离,架起了携手发展、旅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昆明至玉溪动车开通后,“玉溪号”文化旅游列车(高铁)也随之开行。
玉溪日报记者:马儒文(整理)
编辑:赵书艺
审核:杨雪
终审:李向文
~ ~ ~ ~ ~ ~ ~ ~ ~ ~ ~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玉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