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金融科技领域哪家强?人们很容易会联想到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过,这些公司大多是基于某些特定领域的客群优势而产生相应的金融业务,对于复杂多样的金融业务而言,只是力出一管,难及全豹。真正够得上专业金融科技的,非银行莫属。
说到银行的科技开发力量,国有大行的投入不可谓不大,能力不可谓不强。但要从响应市场变化、坚持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紧跟技术前沿而言,招商银行却几乎一致公认是金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和多数银行一样,招行的科技开发队伍也一直秉承低调的风格,极少抛头露面,从而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和多数银行不同,招行的研发中心在十多年前就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称为"招银网络科技"。
这里的团队氛围究竟是死板还是活泼?
这里的技术路线究竟是保守还是激进?
这里的产品架构是封闭还是开放?
前一阵子,笔者前往杭州参加云栖大会,借着各种机缘巧合,会后得以走进招商银行总行杭州研发中心,近距离探访了这支神秘的金融科技队伍。
在笔者的印象中,银行员工就算不是统一工服,也应该是西装革履的样子吧。然而在这里兜兜转转大半天,竟然一个穿正装的员工都没看到。难道是因为研发中心不是营业网点就不发工服吗?"当然不是。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量身定制工服,老员工除了标配的西装、衬衫,还可以选择定制风衣、大衣等,和总行的工服标准完全一致,不过现在天气有点热,当然是T恤穿着最舒服啊!"面对员工的解释,我不禁想说:你们,好!浪!费!
办公场地内,既有高大上的视频会议室,也有接地气的团队文化墙。在开放式的办公位之间,点缀着员工自己创意的公仔、书架、绿植、鱼缸或者简易健身器材,如果不是玻璃门上招商银行的红色LOGO,绝对会认为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电梯间的广告机里,笔者看到周四晚上"利用深度学习进行企业舆情分析"的知识分享消息。原来,这是每周例行的"技术沙龙"活动,主要是中心内部的技术牛人进行分享, 也时常邀请来自阿里、网易等公司的业界大牛进行交流。除了"技术沙龙"这样的自发性活动,还有来自"招银大学"的组织级培训,工作了就想放弃学习?没门儿!
招商银行总行有三个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深圳、杭州和成都,总人数已超过三千人。这样庞大的一个开发团队,都在做些什么项目呢?除了人们熟知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系统之外,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产品?
实际上,银行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和复杂性,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手机银行等产品只是众多业务的九牛一毛,三个总行研发中心对全行业务进行IT开发支持,根据大类划分,包括零售、公司、同业、信用卡、风险、渠道、大数据等。而在每一个业务大类中,又有着众多的业务板块和相关产品,每个产品的自身特性决定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比如在风险管理领域,风控模型一直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传统风控主要依赖专家模型,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的发展,风控模型不断融入新技术,风控系统也从早期辅助人工决策的角色上升到具备自动决策的能力。如果没有全自动风控模型的支持,像招行"闪电贷"这样的自动放款产品恐怕是难以问世的。又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区块链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它的应用价值,纵使币圈风云变幻,招银网络科技的工程师不为所动,只是脚踏实地写好自己的每一行代码,支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也融入到招行的各个创新产品之中。如机器视觉技术运用于身份核验,语音识别技术运用于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运用于客户关系管理等等。这些业务中,最能发挥机器智能功效的莫过于量化交易了,金融市场开发团队利用数据智能技术研发的交易机器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牛刀小试,捷报频传,为招行开拓了全新的利润来源。
招银网络科技不愿把自己仅仅定位为银行业务系统开发团队,而是希望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鼓励创新、促进业务融合之外,公司还采用"星火燎原"机制,激发个人潜能。例如在新员工入职之后即会启动新员工课题项目,鼓励新员工自选课题,自组团队,发挥专长,在试用期内完成创新项目,团队则会根据项目成果决定课题的后续发展方向。而"极客俱乐部"更是将一群技术狂热者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着巨大的脑洞、超人的精力与强悍的心智,他们信奉"轮子可以先拿来,但也要自己会造"。俱乐部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追踪最新技术。机器视觉、数据智能等前沿领域也是"极客俱乐部"的常设研究方向。俱乐部的各个项目不断吸纳"极客"们贡献的代码,通过招行金融云平台发布服务,反哺各个业务系统,实现价值创造。
招商银行总行常务副行长李浩曾经寄语招行的IT团队,要立志成为"金融IT最强大脑"。如今,这一目标已部分实现,而招银网络科技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用实际行动不断超越自己、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