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本市场的表态永远是那么直接。“两船”合并的消息宣布后,昨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海防、中国动力等股票集体大涨,多家公司的股价直封涨停板。不少投资者在股吧中欢呼雀跃:“中国神船”要来了。
7月1日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也称南船)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船重工,北船)旗下8家上市公司集体公告,当日接到控股股东通知:中船集团正与中船重工筹划战略性重组,有关方案尚未确定,方案亦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传了多年的南北船合并得到了官方的正式宣布。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的追捧并非没有道理,南北船合并之后,国内造船业将形成“一超两强”的新格局,亦将改写世界的造船行业格局。
二十年轮回
此次南北船重组集体“官宣”之日,正值两大造船集团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
1999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为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并同日挂牌成立。自此,以长江为界,两大集团开启长达20年划江而“据”的局面,南北船的俗称由此而生。
20年间,中国造船业成功赶超日韩,南北船也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造船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偏重船舶设计与系统配套的中船重工,在船舶全产业链上皆有布局,目前拥有48家工业企业,28家科研院所,5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50亿元,利润总额88.6亿元。
而建造能力相对突出的中船集团,拥有上海长兴、广州龙穴两大生产基地,旗下工业企业31家、科研院所9家、4家上市公司;《财富》数据显示,中船集团2018年营收额为298亿美元,实现利润3.7亿美元,旗下员工约7万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南北船的合并,虽显突然,却并不意外。在站到世界造船产业高峰后,同根同源的两大集团民品竞争、重复建设等弊端越发明显,整合成为普遍共识。
一超与双强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的持续不景气,也是两船合并的原因之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供大于求,全球产能过剩明显;国内众多造船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重组。
经过数年的洗牌,国内造船业订单已逐步集中到头部四家企业。
第三方机构VesselsValue的数据显示,国内造船企业手持订单(民船)数量前四名为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中远海重工和扬子江船业,分别为291艘、143艘、129艘和95艘。而国金证券研报表示,上述四家骨干造船集团合计全国市占率达90%以上。
如果南北船此次顺利重组并合并,中国造船业将由此前的四强争霸,变为“一超”与“双强”的新格局。
一超自然是 “中国神船”。可以预见,重组完成后的“中国神船”不仅有最全的船舶产业链布局,还将拥有大连、上海、广州三大生产基地;产品上也将覆盖几乎全部民用船型,并承建中国海军绝大部分舰船。
两强则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中远海重工的母公司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截至去年底,中远海运船队规模约1285艘,综合运力超1亿载重吨,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航运企业。
扬子江船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近6年来实现净利润共计约173亿元。去年10月,扬子江船业率先联手日本三井成立合资船企,共同研制LNG船等船型,插足高附加值船型市场。
行业新格局
南北船整合聚力一处,瞄准的竞争对手是谁?答案可能就是新船订单数刚刚超过中国的韩国船企。
据公开信息,自2012年中国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造船国后,韩国已连续6年订单量位居第二,排在中国之后。然而,2018年韩国船企的订单数在时隔7年后超过中国,重返第一的宝座。
据克拉克森今年初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新船订单量共计1195艘、2892万CGT(修正总吨,下同);其中,韩国船企接单量共计251艘、1236万CGT,占比42.7%;相比之下,中国船企2018年接单量为463艘、931万CGT,占比32.2%,排名第二。
除此之外,一起重磅合并正在韩国造船业发生,一家规模产能和市场份额与“中国神船”不相上下的造船企业即将成型。
3月8日,韩国现代重工与韩国产业银行正式签署了收购大宇造船的协议。按照协议,韩国产业银行将其所持的大宇造船55.7%股份全部转让给现代重工。
来自VesselsValue的数据表明,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手持订单数分别为259艘和78艘,两家韩国造船集团合并后将合计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约20%的份额,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企业。
在此背景下,南北船的合并也成为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