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了灵魂,更谈不上文化自信。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两千多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就是董永的故里。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董村的《董永传说》名列其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小董村的光荣,更是焦作的文化瑰宝和亮丽名片。
今年的8月25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本报邀请30多名文化界人士组成“市民观察团”,到武陟县探访董永文化。
探访董永故里 聆听爱情故事
当日,“市民观察团”一行先来到位于武陟县三阳乡下封村落仙台(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付村(董永卖身葬父给付员外当长工的地方)和大樊村槐荫寺(这里有为董永和七仙女说媒的大槐树),最后一站来到小董村,探访了董永墓、古槐街以及新建的董永生态园、董永文化园等。
武陟县董永文化服务中心理事长孙兴卫向“市民观察团”成员介绍,董永出生于西汉末期,自幼丧母,家境贫穷。董永非常孝敬父亲,夏天为父亲扇扇子,冬天为父亲暖被窝。父亲亡故后,无钱安葬,董永卖身葬父。去付员外家当长工顶债途经大樊村时,在村东大槐树下歇息,恰逢来自下封村落仙台的姑娘张七姐,二人互相爱慕,遂以大槐树为媒,自成姻缘。夫妻二人去付村当长工还债,期满后返回小董村,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后来,人们为了美化董永的这段爱情经历,演绎出了《天仙配》《织皇绫》和《麒麟送子》等神话故事,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孙兴卫说,为了弘扬董永文化,小董村新建了董永文化园,内有证婚村、幸福门、荷花池、倾心碧、飞天台、聚仙亭、会仙桥、相思轩、德孝廊等董永故事景点。
在落仙台和槐荫寺,市文物局原局长杨保群向有关乡干部、村干部建议,董永文化是珍贵的财富,应好好挖掘和保护,查找有关家谱和文物,凸显董永文化因素。
传承董永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当日上午,由焦作市文化馆和武陟县文化馆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节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在小董村旁的沁河大堤边举办。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市文化馆民族乐团带来的二胡演奏《红楼梦组曲》、市文化馆金色舞蹈队带来的舞蹈《康定情歌》《旗袍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许志刚演唱的原创歌曲《中华孝道》让现场的观众感同身受。戏曲《槐荫奇缘》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市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连巍向“市民观察团”成员介绍,在小董村举办七夕节文化下乡活动,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董永孝行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进一步培育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挖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小董乡人大主席团主席于有生说,近年来,小董乡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深刻挖掘董永文化内涵,打造德孝文化品牌,推进董永文化项目建设,利用和依托“董永传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优势,筹资80余万元建设董永文化园,并与北京神画影视文化公司联系,建设以影视剧拍摄、婚纱摄影、董永文化宣传、影视演绎制作体验等业务的董永文化影视基地,进一步挖掘特色董永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打造特色亮点 做强文化产业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市民观察团”成员纷纷为董永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武陟县和小董乡、小董村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董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天举办的七夕节文化下乡活动,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示例。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董永文化保护好、挖掘好、弘扬好。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董永文化为主线,以孝文化、爱情文化、医药文化为重点,叫响‘走进董永故里,邂逅最美爱情’‘走进董永故里,感受孝亲文化’宣传口号,把小董村打造成我市全域旅游的闪光点、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孙长松说。
作家马敏学前几年创作了《董永和七仙女》剧本,他希望武陟县和小董乡排练《董永和七仙女》情景剧,并注意互动,吸引群众参与。
河南理工大学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兴义认为:“乡村振兴,小董有基础。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多种形式展示,让不同人群了解和传播董永文化。要把董永故里的故事广泛传播,把小董村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全域旅游的一个特色亮点,让文化更好传承,让文化形成产业。”
一个孝子
在两千多年前成就了美名
董永卖身葬父的孝道
被天下人所追捧
那个仙女下凡人间的地方
从传说中走出来
依然存活着
董永的孝
董永的善
在这里传承与弘扬
如今
孝老爱亲成为文明新风
争当孝星成为社会风尚
一脉相承的大孝至爱
一传就是数千年
座谈会上,“市民观察团”成员秦继利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拜谒董永故里》,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董永文化的关注。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卿 史文生 马允安 摄影报道
编辑:郑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