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向北,看见未来!
济南,以坐落于“济水之南”而得名。
沧海桑田,济水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故道被如今的黄河所据。
无论济水还是黄河,奔流不息的河水让“水之南”成为济南发展的“主阵地”。
直到2021年4月25日,济南获得了向北跨河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务院正式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这座城市随之从“大明湖时代”一跃进入“黄河时代”。
曾经,受限于“山南水北”的地形限制,济南主城区不断往东西向延伸,经十路也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主干道”。
如今,随着起步区的获批建设,济南拥有了大展拳脚谋发展的广阔空间,城市格局也有了更多想象力。
获批两年,起步区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黄河之畔的“一马平川”宛如棋盘,一路向北的济南正不断落子布局,让“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成色更足。
规划布局:稳!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
起步区规划面积约798平方公里,比现在济南的建成区面积还要大,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济南。
这么广阔的发展空间,怎样“落子”值得深思熟虑。
如果关注起步区的相关动态,“规划”是时常出现的高频词。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总会着重介绍起步区的“规划”进展。
比如,在4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了解到,两年来,起步区全面对标雄安新区,组织50余家国内外顶尖团队,提升完善“1+4+16+N”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经省政府印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启动区(大桥组团)规划方案成熟完善并经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议,起步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确立。
与此同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进行公示。起步区将首先聚焦大桥城市副中心,推进示范区建设,并对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生态空间、城建空间、农业空间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与规划。
立长远,谋当下。起步区建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更加清晰。
不仅如此,聚焦推进大桥组团建设,起步区探索建立“总师制”,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将起步区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示范标杆。
有了对每一寸土地的“精打细算”,未来之城、希望之城终将照进现实。
项目建设:快!
在精细化谋篇布局的同时,起步区也在产业导入、项目建设等方面按下了“快进键”。
就在4月25日上午,“两周岁”的起步区又有“新动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示范区全面启动建设暨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暨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成立仪式先后举行。
前者集中开工3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86.5亿元,涉及产业驱动、绿色生态、现代水网、交通市政、公服配套、民生保障等领域;后者集中签约1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
截至4月25日,起步区已累计引进高端优质项目141个、总投资3144亿元,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园区载体启用运营。
大干快上的“成绩单”让人惊艳——两年来,起步区GDP平均增长9.4%,今年一季度更是跑出了25.8%的“加速度”,在济南各区县(功能区)中可谓“一骑绝尘”。
创新发展:活!
坐拥“四区叠加”政策优势,起步区俨然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多个全省之“首”诞生于此——成功推出了全省首个新业态食品经营试点、首张自动制售设备食品经营许可证、首批“代位注销”、首个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等一批首创性经验,“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起步区片区F-1地块”成为省市首个建筑师负责制项目。
众多的“首”创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比如,黄河大道一期项目是省内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进行招投标的最大项目单体。该模式改变了此前分段式、碎片化的招标形式,将多次招投标变为仅需2次招投标,总体上可以“省”出100天以上的时间!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同样是起步区加快建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23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清单管理,13项省级经济权力事项由省政府委托实施;建立“控制数+编制池”资源体系,明确管委会员额控制数,实行无差别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业、企业人员一视同仁、相互打通;立足“国际视野、顶尖人才”,放眼全球招聘100名紧缺人才,累计吸引7300余人踊跃报名,目前新招录人员已全部到岗到位……
大胆“尝鲜”的起步区正不断为这片黄河之畔的发展热土注入源头活水。
眺望北方,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强势崛起、乘势而上!成形起势的起步区令人神往,那时的济南又将是哪般繁荣景象?
(济南日报 记者:卢震)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