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蚂蚁集团之后,小米旗下小贷公司部分信贷业务也转向小米消费金融。第一财经记者近日注意到,天星金融(原小米金融)APP提供的“随星借”产品服务机构由重庆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小米小贷”)变更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小米消金”)。“随星借”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确认,该变更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但对借款人没有影响。
从监管态度与一系列新规来看,互联网平台各类金融业务持牌经营的整改迫在眉睫,其中依赖互联网导流的小额贷款和消费金融业务是监管关注的重点,蚂蚁“花呗”和“借呗”的整改已经被视为重要信号。但截至目前,头部互联网公司中拥有自家消金公司的并不多,有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认为,短期内通过小贷通道做助贷或许依然是主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市场前景和跨区域经营等方面的优势,不少城商行已经打起消费金融牌照的算盘,小贷公司则面临经营与监管的双重压力,行业的规范和洗牌仍在持续。
“随星借”服务机构变更,贷款额度会受影响吗?
随着监管趋严和蚂蚁集团的一系列整改推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在天星金融APP首页,其主打的“高额、低息、无抵押”的个人信贷产品“随星借”位置显眼。但就在最近,不少客户发现这款明星产品的服务机构由小米小贷变成了小米消金。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小贷由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金融(香港)”)全资控股,小米消金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作为大股东持股50%,另有30%股份由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农商行”)持有。
对于变更服务机构,“随星借”相关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回应记者称,这一变化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记者注意到,根据《天星金融用户服务协议》,目前平台注册用户的合同签订对象仍是天星数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星数科”)、小米小贷、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虽然其中提到了“小米集团下属其他关联公司”,但小米消金尚未明确列出。不过,天星金融在2021年12月22日对产品/服务做了整合与升级,相应更新的《天星金融隐私政策》提到,与贷款相关的服务由小米消金及其合作的金融机构联合提供。
作为小米集团旗下的金融服务平台,天星数科由小米数科(成立于2013年)在2020年10月升级而来,相应品牌和APP名称也随之调整。企查查资料显示,公司由小米商业保理(天津)有限责任公司100%控股,后者同样由小米金融(香港)全资持有。官网上,天星数科自称是一家数字科技服务平台,主要业务包括产业金融服务、个人金融服务和能力输出服务。此前有传言称“天星数科业务线缩减、团队缩减”,但据媒体报道,天星数科随后辟谣,并表示公司只是在去年四季度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将相关业务线整合形成数字产业金融部和数字零售金融部,后者下设信贷科技业务部、综合业务部、支付业务部及国际业务部。
以“随星借”产品为例,记者注册后发现,目前该产品的最高可借额度为20万元,年利率为7.2%~24%。如果成功认证“小微企业主”身份,贷款最高额度可以提升至50万元。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已经下架的360借条外,公司旗下产品的合作机构既包括马上消费金融、“我来贷”等同行,也有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
在天星金融之前,蚂蚁集团打响了小贷业务整改的第一枪,但无论是“花呗”还是“借呗”,在服务升级和品牌隔离的同时下调了大量用户的可借额度。其中,“花呗”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后,大部分用户的额度降至1万元以内,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购”授信额度则更接近原来额度。但对于“随星借”此次变更,该工作人员表示,这对产品本身和借款用户均无实质性影响,所以公司没有就此做出专门通知。
监管新规频出,整改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
2021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对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并对多项突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包括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支付回归本源并断开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征信业务要通过持牌机构开展等,同时提出要合规审慎开展互联网存贷款业务、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督并规范与第三方机构的金融业务合作。在此之前,金融管理部门已经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
约谈从1家扩大到14家,加上蚂蚁集团的整改已经在去年11月正式启动,相关信贷业务的服务机构从蚂蚁小贷转向蚂蚁消金,业内普遍分析消费信贷将彻底回归持牌机构。因为小贷公司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不具备金融牌照,相关业务由银保监会审批的消金公司接手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但前述14家被约谈企业中,目前只有蚂蚁、小米和苏宁等拥有自家控股的消金公司,而在城商行异地展业约束带来的并购潮中,苏宁消金还面临易主的可能,南京银行在2月初刚刚宣布要收购其控股权。一位被约谈企业的内部工作人员表示,从业内情况来看,考虑到业务体量和消金公司上的条件差异,虽然互联网巨头都在走消金的路,但多数企业短期内还是只能用小贷通道做助贷业务。
但严监管下,助贷业务也面临重重压力。在前述约谈内容中提到的“打破信息垄断”,意味着平台的数据不再是任意使用,只要涉及金融业务就需要和持牌征信机构合作。目前,国内持牌的征信机构除了央行征信中心,还有百行征信,京东、小米和北京金控等成立的朴道征信,蚂蚁集团等参股的钱塘征信也已获受理。
更早之前的2020年11月,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不仅对授信额度、控股股东、杠杆率以及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等做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还对跨区经营做出严格限制,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有了更高门槛: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需一次性实缴,其中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应不低于50亿元。随后各平台整改加速,目前已有蚂蚁、腾讯、美团、京东、百度、苏宁、360数科、字节跳动等至少8家互联网公司对旗下小贷机构增资至50亿元以上。
效仿蚂蚁集团将消费金融业务纳入消金公司,既符合监管趋势,又可以免受网络小贷新规影响,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模式。记者注意到,作为小米旗下小贷平台的小米小贷,至今未获得股东增资,注册资本一直维持在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6亿元)。对于小贷公司未来的命运,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小贷公司并非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明确其法律地位和发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