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娟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而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现代金融服务的支持。如何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聚焦发力,是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实课题。
建立长效机制找准产业定位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全行发展战略,建立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专门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门,牵头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全力保障金融务实举措落地、落细。推出专属信贷政策,切块专属信贷资金,单列信贷规模,对服务乡村振兴相关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加强人才、考核、服务等机制建设,坚持把作风正派、本领过硬的年轻同志派往乡村振兴一线,优先配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队伍,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找准辖区内主导产业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抓,放眼更大区域和市场,拓展服务边界,利用自身信息等优势,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调查论证,确保各地主导产业能够体现当地比较优势、有市场、有效益,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制定长远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产业:在当地具有资源禀赋、可以体现当地特色的产业;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可以吸纳就业人口较多的产业;能够形成产业生态圈的产业;具备一定规模化、集约化特征的产业;具有支柱地位的绿色产业和三产融合产业等。
做强产业主体加大信贷投放
农村金融机构要通过有力的信贷支持做大当地的农业龙头产业和涉农龙头企业,做强农村的产业主体,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拳头产品,扩大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对上下游行业的聚合带动能力;支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做好集约化经营,千方百计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提升承贷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工程,充分掌握农户和涉农企业的经营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整村授信”下沉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各类经营主体,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要发挥示范效应,推动产业发展。评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广“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银行”模式,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创新信贷产品唤醒沉睡资产
通过信贷、利率等金融手段,主动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探索创新更多基于农村资源要素的信贷产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当地产业特征量体裁衣,创新信贷产品。推广“银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将农户融入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创新政银企保合作模式,降低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并进一步增强风险缓释能力。要针对农户融资需求和特点,丰富贷款产品体系,开发随贷随用、随借随还产品和线上信贷产品,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无还本续贷业务。合理设置贷款期限,积极开展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业务。
土地是乡村产业主体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产构成,但难以流动、不能抵押,是贷款难的症结所在。目前,相关政策虽已出台,但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的实操层面,仍存在很多障碍,阻碍了乡村产业发展。如果能搞活集体经营性用地融资,与国有用地一视同仁,将有助于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土地流转、评估、登记、交易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变现能力,赋予土地资源融资功能,更多地提供符合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 完善信用体系
围绕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在综合考虑成本收益的前提下,在偏远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增设各类服务网点;巩固助农取款服务覆盖面,推动助农取款、汇款、代理缴费等业务,发挥好助农取款服务点便农惠农作用;持续推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在农村的应用,提升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基础金融服务需求,提高金融支农效率,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均等化。
进一步加快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打造信用大数据产业,提升信息质量,真正把乡村产业的上下游信用价值转化为金融资源。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力宣传诚信文化,强化诚信教育,培育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级覆盖率,创新信用评价模式和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信用、信贷紧密联动。
发展金融科技 防范金融风险
数字乡村、数字治理、数字金融在乡村的发展大有可为。要积极发展数字金融,以数字化运行提升普惠服务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以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为首要发力点,持续完善主打产品和明星场景解决方案;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形成各业务领域标准产品组件,基于组件的灵活组装,构建产品工厂和解决方案中心。以数字化风控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精细度,以数字化管理提升内部控制的协同高效。增进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通过信息透明化降低道德风险。
切实加强对涉农企业和农户信贷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健全风险应对和化解机制,丰富不良贷款化解方法,提高不良贷款处置规模。不断探索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新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效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分散风险的作用,形成金融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组建市场化支农基金,创新商业化运作模式,引入国有资本,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入股,为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