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除了贷款,普惠金融还能做什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如果金融机构将金融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自身也能够提升投资回报率。9月15日,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举办的“金融机构赋能小微,提升金融健康发展的市场实践与探索”专题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学界、政界、业界的专家共同探讨金融机构如何才能有效赋能小微主体的金融健康。
金融健康听起来像是一个拗口的舶来词汇。事实上,金融健康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它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财务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表示,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概念,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健康,不只满足于提供金融服务,而是要使金融服务产生一种良好的效果,提高金融服务对象的财务自由度、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金融安全水平。
在他看来,金融机构在提供负责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咨询的同时,要致力于改善客户的金融健康水平。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价值取向、“金融向善”伦理理念的具体要求,也是金融机构重要的社会责任。
与会专家也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应该只停留在贷款上,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企业的金融健康,从普通的贷款思维转化为赋能思维。
从贷款思维转向赋能思维
研讨会上,台州市金融办党组成员黄顺勇介绍了台州赋能小微企业的优秀经验。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处中国海岸带中段。民营经济是台州最亮的特色、最大的优势和最重的底牌。目前,全市市场主体79.1万家,其中小微市场主体76万户,占比高达96.13%,可见小微市场主体在台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截止7月末,按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台州全市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高达51.1%,居浙江省第一。同时,小微贷款不良率仅为0.44%,保持了良好的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
台州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什么做得这么好?黄顺勇介绍,台州的秘诀在于“一基金一平台一机制”。一是首创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破解小微市场主体融资增信难问题。二是首创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构建小法人银行“伙伴式”金融服务机制,破解银企对接不精准问题。
他强调,上述三个台州小微金改的创新举措,都是通过政银企协作,共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促进了金融机构和小微市场主体的金融健康。
台州银行原副董事长施大龙表示,目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虽然大幅提高了小微主体,特别是长尾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但这个过程更加侧重于用户的信用画像,其实既没有温度,也没有教育,更谈不上赋能,离关注企业的金融健康还有较长的距离。
他介绍,台州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培育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醒他们不要过度举债并警惕流动性风险。事实证明,这些配套的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实现银企双方长期共赢。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表示,金融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关注他们的金融素养、金融健康以及经营健康。举例来说,金融企业一方面可以提供金融知识科普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提高财务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建立小微企业之间的社交平台等方式,来为小微企业的经营赋能。只有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金融能力都提高了,才能建立金融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共赢生态,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共同发展。
“真假”普惠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指出,虽然中国这几年普惠金融的业务做得很热闹,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是自发的商业逻辑驱动的,另一些可能是暂时性的,是带着非商业性的动机去做的,这是两类不同的普惠金融。我们在谈论普惠金融时,一直在强调要可得,要价优,也要商业可持续。
在程华看来,真正的普惠金融服务一定是有利于服务对象的金融健康的,商业可持续的要求决定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和接受方应该是互为正反馈的关系。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曾提到,普惠金融不仅仅是要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而是要提升中小微弱人群的金融能力,真正要提供的是需求方的能力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我们国家的市场主体已经突破了1.5亿户,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对于稳定国民经济、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今年以来受大环境影响面临的冲击也不小。除了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赋能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也为助企纾困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正如台州银行原副董事长施大龙所说,经济增长最终还是要靠市场主体的信心、靠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宽信用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