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昌校宇 杨 洁
9月2日,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首钢园顺利召开,国内外金融机构负责人与金融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索金融业与经济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新路径,描绘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赋能实体经济
显金融担当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多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围绕“金融担当:助力企业和金融机构互惠共赢”这一主题,分享业界实践。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介绍了农行在“三农”方面的担当。农行是所有商业银行里面唯一在全国县域都有网点和机构的机构,而“三农”也是农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之中的难点、痛点比较多的领域。所以农业银行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近三年来,在县域贷款增速累计高达55%,特别是发挥一些逆周期调节作用。
“对金融机构而言,主动顺应宏观大势,更加有效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第一命题。”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进介绍,下一步,开发银行将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基金新增规模投放工作,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同时,进一步做好转贷款工作,以批发方式支持更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数字化推动金融服务
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与普及推广,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积极顺应数字化潮流,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银行一直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表示,该行在打造“数字京行”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体化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数字化经营基础更加稳固;智能化风控能力不断增强;场景化数字人民币应用不断创新;系列化低碳产品加速创立;个性化京萤计划品牌精心推出;链条化供应模式加速形成。
“银行数字化转型要以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为目标。”在民生银行副行长陈琼看来,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要坚守初心,不忘回归本源。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布局产业链和生态链,让更多的中小微客户能够获得融资支持;二是布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让小微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三是布局线上自动化的渠道建设,让客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
数字化转型对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中国人寿集团首席信息技术官赵峰认为,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字生态为核心要素,重构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字生态、商业模式、治理形态、文化理念的系统性变革。
实现国民财富
跨期有效配置
国民财富跨期配置的本质是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资本形成,丰富社会资金来源是前提。论坛上,多家券商、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围绕国民财富的跨期配置发表了真知灼见。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资管形态,银行理财成为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补充资本的重要力量。”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东海表示,未来理财产品如何投资和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和布局:第一,构建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求相适应的投研能力,深入挖掘和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和价值;第二,结合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和周期变化,不断优化理财资产的配置结构;第三,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以稳健、优异的业绩表现为客户创造价值。
“作为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强化金融体系的基础性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管理委员会主席黄朝晖表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完善长效投融资机制,吸引中长期资金,使其“愿意来、留得住”,并发挥多元化资产创设和价格发现的专业优势,为居民财富跨周期配置做好资产供给和投资配置,促进财富管理行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