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仍高位运行,美联储等央行持续加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断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测,滞胀似乎山雨欲来。
日前,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期间,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国际金融3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元春发表题为“全球滞胀与金融动荡是否并存”的演讲,刘元春说,局部国家的滞胀已经来临,全球滞胀的出现将是大概率事件。
早在1979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开启美国通胀治理,这没有导致美国经济硬着陆,却引发了拉美经济出现崩溃。那么,此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政策会否产生类似后果?未来全球如何进行有效的通胀治理?
全球滞胀出现是大概率事件
刘元春表示,人类历史上的高通胀一般与战争和地缘政治密切相关,而疫情在供给和需求两端产生了不对称的冲击。
上周发布的美国7月通胀数据引爆市场,同比增速8.5%,11个月来首次低于预期(8.7%),上个月为9.1%。这引发了市场对于美国通胀见顶的预期,9月美联储加息75BP(基点)的市场隐含波动率已自数据发布前的70%降至25%。不过,8.5%的数据仍很难说通胀已经真的被驯服了。
7月,IMF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3.2%,较4月的预测值下调了0.4个百分点。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增速在今年早些时候放缓,加之家庭购买力下降和货币政策收紧,使美国增速预测值被下调了1.4个百分点至2.3%;欧洲受俄乌冲突溢出效应影响,加之货币政策收紧,欧元区增速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至2.6%。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一、二季度GDP出现连续负增长,符合技术性衰退的定义。刘元春认为,对于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一种是根据GDP,另一种则是萨姆法则(SahmRecessionIndicator),即当3个月平均失业率较前一年的低点上升0.5个百分点,则可认定经济已进入衰退期。
目前来看,美国失业率处于历史新低,显然还不满足上述定义,但外界认为2023年美国出现轻度衰退的概率越来越大。
先锋领航(Vanguard)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此前对记者表示,尽管各国央行均希望能够实现软着陆,但实际上已经陷入滞胀状态,衰退只是时间问题。即使如此,美联储仍将大举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
“我们目前看到的局面是——超预期的疫情中期化;疫情救助下天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俄乌冲突中期化;全球化时代第一次大的供应链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刘元春称。
通胀治理考验全球金融
比起过去几轮高通胀周期,刘元春认为,目前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之处。
从本质的原因来看,在全球通胀过程中,近十年来,全球的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是在下降的;同时,全球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期,绿色转型的成本开始市场化地释放;此外,逆全球化导致大国博弈、技术脱钩、供应链重构。其中,技术脱钩会导致技术进步效率减弱,而供应链的重构会导致大量新供应链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老龄化等因素,可以说,世界从趋势上和结构上已经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而高成本时代到来的体现就是,高通胀和低增长。
“因此,本轮通胀与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具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治理这一轮通胀的时候,要有多方面的政策组合,这也将考验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刘元春称。
在他看来,货币政策紧缩,要使前期量宽所释放的流动性适度回收,因此要加息;在地缘政治上要有新的解决方案,避免由此所带来的一些供应链问题;要加强新一轮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谈判,防止出现全方位的逆全球化和脱钩现象;可能要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一步强化通胀盯住制,稳定全球预期;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发挥中国制造业在供给上降低成本的潜在能力;最后,还需要结构性的改革。
关注新兴市场债务问题
除了中长期的问题,就短期而言,加息对于全球高企的债务构成压力。
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债务总和为293万亿美元,约是全球GDP的3.6倍。2021年该数字变成了3.51倍,但债务总额增长了1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债规模的10倍。
“如果加息300BP,这会导致整个利息的上升达到10万亿美元的水平,占全球GDP的12%左右,这个水平是不可承受的。”刘元春称。
其中,新兴市场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历来美联储紧缩时,发生危机的往往是新兴市场。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和局部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较为严重,其总债务率达207%,其中政府债务率达到64%,是过去30年的最高水平,一半是用外币标价,40%由政府持有,强美元加剧了货币错配的风险。
此外,美国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在楼市方面,今年1月初,美国30年期固定抵押货款的平均利率为3.25%,而目前已飙升至惊人的6.13%,半年涨近300BP,创自2008年次货危机以来的新高,目前已经有断供现象出现。
衰退能否击退通胀仍待观望
刘元春认为,未来需要观察的是,全球经济衰退是否会快速逆转全球通胀形势,从而使本轮滞胀没有想象的那么持久?
近期,由于衰退预期攀升、需求下降,国际油价高位回落,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亦下跌,这暂时缓解了通胀压力,但可持续性仍待观望。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方面对记者表示,大宗商品可能被超卖。“市场对大宗商品市场过于悲观的看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供应端的情况。由于多年来的投资不足(多个板块的官方库存水平已很低),加上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大宗商品供应受限。石油供应仍然紧张,需求减少仍无法抵消市场不平衡的情况。”该机构预计,大宗商品指数还有10%~15%的潜在上行空间,布伦特原油价格料将在9月回升至每桶130美元,四季度仍将保持在125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