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奇葩说》的一道辩题是:爱人离世,要不要把TA的记忆交给AI?
反方辩手胡老师提出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 你有什么权利把爱人的信息全扒出来,放到一个机器里?下到他上厕所,上到他一辈子都不想被人看到的文字照片。”
几年前,Facebook曾以资料保护原则,拒绝逝者亲人登陆其账号,因此双方诉诸法庭。这场官司持续了5年之久,核心就是: 数字财产是否也同其他财产一样存在继承权问题?
大白话版本就是:如果我们死了,微信钱包、支付宝里的钱谁来继承?那些放满文件照片的网盘,辛辛苦苦修炼的游戏账号又怎么办?
什么是「数字遗产」?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提到:
个人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照片、软件、网页等,都是数字遗产。
那么,「数字遗产」大致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
物质类指直接与金钱挂钩的,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比特币、网络理财等虚拟货币;精神类则是社交账号、个人文件等。
如今,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的文字和晒出来的美图,逐渐形成了自己「网络身份」,这个身份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越了我们的真实身份。
有些身份价值巨大,例如各种KOL、大V、公众号等等。自带光环,变现持续吸金能力强,可以持续产生价值,获得收入。
各大KOL广告收费表
他们在各自影响范围内,粉丝众多,一个文章视频十万以上浏览量,便可获得巨大广告收入,甚至直接过户交易。
然而,因为会牵涉到逝者个人以及帐号内联系人的隐私,对于这类「数字遗产」的处理,目前尚无定论。
「数字遗产」谁来继承?
如果要认真读完各种网站、APP上,点过「同意」的所有隐私政策、服务条款,需要花上76个完整工作日。
而这些条款中与网络资产直接相关的一条是:用户仅对账户拥有使用权,账号所有权归平台公司所有。
大部分人都会为了方便而直接选择同意。可见,我们处理自己「数字遗产」的权利早已「被选择」。
你读完过吗?
今年3月,埃塞尔比亚航空空难中遇难的中国大四女学生,由于微博账号被媒体曝光,一些攻击遇难者生活方式的言论充斥在她的留言区。
面对这种情况,微博官方选择删除评论里言论过激的账号,并对遇难者的账号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可以说,微博暂时接管了遇难者的「网络遗产」。
微博「接管」后发的申明
2013年,Google和Facebook推出了「代理人」功能。
每一位用户可以在生前设定接管账户,以处理身后的数字遗产,只是权限并不包括查阅个人聊天记录等隐私信息。
相反,根据苹果公司处理此问题更简单直接:用户账户不可转让,且Apple ID内容所享有的权利,将在用户被证明去世后全部删除。
苹果公司用户协议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也相继推出了相关的「数字遗产」处理方式。
新浪微博的处理方式则与Google和Facebook相似,可以通过微博客服申请账户保护,官方证实相关资讯后,会将去世用户的账户移交给新的账号持有人。
腾讯旗下的微信与QQ同苹果公司使用的「回收」政策相似:
如果用户账号长时间未登录,腾讯将对这些账户强行回收以免资源浪费。一旦回收账户,便无法还原,账户内的信息也将被永久删除。
如果账户里包含资产,亲属可提供账户有效证件、死亡证明等相关资料进行资金转移。
也就是说,除了余额,理论上你在QQ里留下的的青春,微博里留下的精彩博文都不能被当成传家宝继承了。
「RIP」还是变「AI」?
2015年,为了纪念朋友Roman,任职于人工智能公司的Luka在逝者亲友的帮助下,将Roman的信息输入机器人里,经过深度学习训练,AI版Roman诞生。
亲朋通过AI寄托哀思,看起来很美好,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此事所引发的争议。
「允许亲友使用你的数字遗产」与「让互联网公司在你死后无限期地利用你的数据」的选择,隐私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即便是对最亲近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希望别人看到的隐私。
日剧《轮到你了》里去世的妻子数据被做成了AI
如果让亲友看你的隐私都令人恐慌了,那么这些隐私被公诸于世呢?
根据2018年的《数据保护法案》,个人数据对于死亡的人不适用。
现代设备能捕获如此多的数(yǐn)据(sī),就算我们根本没有让它这么做,毕竟数据就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生存的根本。
《黑镜》中同样的丧偶AI
有人工智能公司表示,在储存的信息数据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数据都可以做成AI。
网友的态度也两极分化,有人欣喜:那我可以永生了;有人拒绝:帐号里的秘密太多,就是死也要爬起来把数据格式化。
这些争议其实就如上图所示的奇葩说辩题类似:
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的情况下,死后的「永生」和「安息」中,你会如何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