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讯 “银行告诉我,放贷不看银行流水,只参考社保基数。我现在还有1万元出头的房贷月供,不符合他们的放贷标准。”准备申请一年期10万元贷款买车的张先生,在致电与4s店合作的某家国有大行后,被告知不能获得车贷。
车贷是银行消费贷款的重要产品之一,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新格局过程中,消费金融成为各家银行当前和未来角力的重要领域。不过,银行业并没有因此对消费金融大开绿灯。在银行消费贷审批趋严的背后,是银行消费金融领域、特别是占据较大比重的信用卡不良率的抬升。在此背景下,未来银行业如何在防范化解相关风险的同时把握机遇、突出重围,值得关注。
不良率攀升带来考验
如果要列出近年来银行业的高频词,“零售转型”一定位列其中。疫情发生后,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筑,为消费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从近期各家银行发布的2020年年报看,零售转型的成果进一步凸显。率先实行按资产管理规模(AUM)经营考核代替存款考核理念的招行,AUM已达8.94万亿元,新增1.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6%。此前明确表示要做零售银行的是平安银行,其AUM超过2.6万亿元,增幅32.4%;零售客户突破1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0.4%。
对于客户数量优势明显的国有大行而言,零售转型的脚步则迈得更大。从营收结构看,邮储银行零售条线贡献营收近70%,远超招行,其余几家国有大行的零售条线贡献营收40%左右;从利润结构看,建行零售条线贡献了61.21%的利润,高于平安银行的61.10%。其余几家国有大行的数据也均在45%以上。
不过,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该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招行2020年年报显示,零售贷款业务受疫情冲击明显,除小微贷款外,其他零售品种贷款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截至报告期末,零售不良贷款余额217.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71亿元,不良贷款率0.81%,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额124.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91亿元;信用卡贷款不良率1.66%,较上年末上升0.31个百分点。
“疫情导致消费者收入水平普遍下降、还款能力降低、还款意愿减弱,一方面,与逾期还款相关的客户投诉数量激增,信用卡消费者保护工作压力空前;另一方面,信用卡风险持续暴露并呈现新特点,欺诈风险、输入性风险等加快向银行系统传导。”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陈大鹏表示。
“此前,因银行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无序扩张而积聚的共债风险在2020年进行了一波释放,短期内造成行业风险快速上升。但长期看,这是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瑜表示。
“截至2020年末,光大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2.1%左右,较2019年提升0.3个至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压力加大使银行适度加强了对信用卡额度的管控。”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场景类信贷如信用卡增速相对较慢,或与去年疫情造成的信用卡不良率攀升有关。
把握行业分化机遇
“2020年,行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疫情导致行业增速放缓乃至风险暴露、出清,行业资产质量承压,信用卡市场也受到波及。消费金融行业从未经历过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期。”在刘瑜看来,在一系列政策综合作用下,2021年或是行业大变革、大分化的元年。
一方面,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行业发展迎来政策利好。“2020年,监管部门共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为近四年来之最,并适度放宽了融资渠道、拨备率等要求,意在引导行业进一步规范、合理、有序发展,助力经济复苏。”刘瑜表示。
另一方面,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一边是诸多新政将风控能力弱、以高定价覆盖高风险的机构清退出去,释放出市场空间;一边是竞争加剧,促使一部分类金融机构转型为信息科技服务商,催生出银行、消费金融机构与服务商深度捆绑的合作新业态。”刘瑜表示。
“当前,金融监管不断加码,从法律层面夯实了行业监管框架,监管统一性日渐增强,为信用卡市场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生态环境;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一场行业重塑、竞争洗牌的新变革到来。尤其是疫情的发生改变了大众生活方式,催生了线上经济新生态,而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支付融资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数字化工具,自然成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陈大鹏表示。
对于未来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方向,陈大鹏认为,国有大行依托网点和客群基础获取新客户的优势明显减弱,股份行尽管借力数字化转型加大了线上获客,但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信用卡市场将从流量竞争转向运营服务竞争的新阶段。
提升风控与数字化能力
“未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放大销售端的做法将受到限制,线下网点对银行展业的重要性快速提升,银行将逐渐注重线下网点精细发展能力及自营能力的重塑。以往单纯利用互联网风控代替商业银行风控的方式不再可行,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风险识别、风险把控的能力。”德勤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刘绍伦表示。
银行业开始提前布局风控。“我们主动调整和收紧客户准入及授信政策,重点针对共债类客户制定专项政策;加大对正常类客户的风险监测与分析,强化风险早期处置与化解;补充和完善各类评分模型,优化数据驱动体系,用大数据指导风控策略;加大贷后催收的人力与费用投入,按照逾期阶段逐级‘拦堤筑坝’,坚持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对标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清收处置能力;充分运用AI智能交互手段和智能机器人工具,提高业务效率、提升业务成效;加强司法诉讼类手段的拓展和应用力度,专项打击恶意欠款、恶意投诉等‘老赖’和不良客户,净化欠款催收环境、维护资产安全。”陈大鹏在介绍民生银行的相关举措时表示。
与此同时,数字化和精细化成为未来银行突围的重要方向。“推进消费金融线上化,需要积极对接各类生活及消费场景,获得更多的线上场景化入口和用户覆盖能力,与互联网公司、产业方和运营方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以实现消费金融服务的线上化、互联网化和用户场景化。”刘瑜认为。
据刘瑜介绍,光大银行信用卡正不遗余力加快线上化转型。一方面,提升渠道整合与生态建设能力,基于场景、流量、数据和平台等构建多渠道协同的获客能力,持续拓展内外部客户和数据资源,实现精准数字化获客;另一方面,探索新型营销模式,拓展与头部场景类机构的战略合作,更好地融入目标客群生活场景;此外,打造“掌上的信用卡中心”——阳光惠生活APP,增强线上化“金融+生活”服务和泛营销能力,打造集合服务和综合经营、实现客户需求和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的综合移动平台。
“多数传统银行联合场景方、数据方布局消费子公司,充分利用银行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形成母子公司互为补位、漏斗式经营格局,为银行自身消费金融业务积累经验。”刘绍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