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经济服务的对象不只是前20%高端客户,80%的长尾更该被关注。
1.1 余额宝的参与感
14年的夏天,朋友提到理财神器余额宝,兜里只有100块钱的他感觉也能参与到理财的队伍中,也许这种参与感是每一个个体渴望得到的。
正因为这种参与感,余额宝的膨胀式发展呈现出与以往基金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这还要说回2011年一场神秘的会晤。
2011年9月22日,淘宝总部,两个人正在进行深入的谈话。他们之中,一个是淘宝总裁姜鹏,一个是刚刚出任天弘基金首席市场官的周晓明。
作为一名2001年即步入基金业的证券市场“老人”,周晓明非常清楚,要让天弘基金这家小基金公司摆脱亏损、做大做强,搞网上直销店是唯一的出路......
要知道,在余额宝之前,大家要想理财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如果资金太少,银行瞧不上,银行理财最少5万元起步;持有期限视具体产品而定,对于中短期理财产品而言,少则30多天,多则1~2年;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本人带上身份证件,去银行的营业网点亲自办理,遇上抢手的还要提前打电话预约;如果期间客户急需用钱也不能随时赎回,否则利息就付诸东流了;到期后资金最快也要T+1日才能到账。
正因为这诸多不便,余额宝一经面世,“1元起存、随时申购赎回、申赎操作快捷方便、收益率大大高于银行理财”的美名便“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在坊间流传,老百姓纷纷将手中的余钱存入余额宝,余额宝也被大众亲切地誉为“草根理财神器”。
在余额宝诞生之前,中国最大的基金——华夏基金花了16年才将基金规模从8000万元做到3000亿元。而余额宝规模过1000亿元仅用了半年时间,过5000亿元仅用了一年,余额宝的快速发展也许就是击中了人的基本需求。
为了“简单呈现”产品,天弘基金特意在客服团队设置了一个3人的客户体验师团队,其任务就是从用户角度“找茬”和提意见。简单的客户体验也因此被视为余额宝成功的要素之一,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把货币基金的直销嵌入电商平台这一创新性的做法。
规模方面:2017年中,四年时间,余额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并曾经一度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货币基金。截至2019年末,余额宝规模约为1.09万亿元,较2018年末的1.13万亿元下滑3.54%,渐渐被摩根大通反超。
用户方面:成立3年迅速超过3亿。2019年6月,持有人户数突破6.4亿,也就是6年突破6亿,妥妥的国民基金。
1.2 支付宝和他的爸爸
而提到余额宝就不得不说大兄弟支付宝,如果出国一趟,更能切实的感受到“还是祖国好,处处支付宝”,截至2019年6月,支付宝已服务了全球超12亿用户。
为什么余额宝,支付宝的发展如此迅速又深入,也许就跟他们的爸爸提出的"家规“有关系:服务人群以“拥有社会20%财富的那80%的人群”为主。
余额宝、支付宝的“爸爸”是谁?就是蚂蚁金服(蚂蚁金服控股天弘基金51%股权),来看下蚂蚁金服的发展:
2014年10月,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改而来。
2020年6月,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简称则由“蚂蚁集团”取代。
2020年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官方宣布,计划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寻求同步发行上市!
蚂蚁集团这次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人民币,在目前A股市场市值可排名第五,超过它的有贵州茅台(2.06万亿)、工商银行(1.83万亿)和建设银行(1.6万亿)和中国平安(1.51万亿)。(所以趁现在有能力开户的快去开户,一旦中签,后果......)
2.蚂蚁金服历史
2.1 变局者:支付宝
2003年6月,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美国的eBay公司以1.5亿美元全资控股易趣,高调宣布打入中国市场。当时以B2B业务为主的阿里巴巴,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里还排不到第一梯队。
eBay进入中国的消息,刺激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神经,他开始仔细思考创建C2C网站的问题。这就是现在闻名天下的淘宝网。
淘宝最开始是搞线上交易的,那线上交易怎么解决信任问题?经常有用户十分豪爽地表示:“不用退款了,先留你们那儿吧,等下次买东西的时候我再用!”
可是,这些钱怎么留?留在哪儿?
2004年,为解决电商交易中消费者对商家和品牌的信用问题,支付宝应运而生。随后,支付宝从一个单纯的担保支付工具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成为搭载起庞大阿里帝国的超级航母。
2.2 支付宝的独立
担保交易爆发性的增长也为支付宝带来了“幸福的烦恼”:结算量上升之后,结算效率的问题出现了。
当时,支付宝是以“担保支付”的功能出现在淘宝网上,除了少部分买家在线支付外,大部分买家仍通过银行、邮局汇款等方式付款,他们将钱打到支付宝在各大银行的对公账户上,然后由支付宝作为中间人协调交易进度。
有的买家汇了款却没有写备注,有的买家虽然写了备注,但是经过跨行转账到支付宝账上时,备注信息没有了。这样,转过来的钱就无法和交易对应,淘宝也无法通知卖家发货,整个交易流程只能被迫中断。
经过一番努力,虚拟账户应运而生。它也是蚂蚁金服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支付宝区别于很多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关键。
有了虚拟账户之后,支付宝的支付效率得以大大提升,而与此同时,虚拟账户又使用户的交易数据得以沉淀。
2.3 出淘
2007~2009年,支付宝经历了公司历史上著名的“出淘”阶段。
2007年8月,BD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主动出击,尽管这使支付宝拓展外部商户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要劝商户接入支付宝,还不是那么容易。
在2007~2009年,淘宝的交易规模一路猛涨。从交易占比来看,那时支付宝90%以上的业务量都是由淘宝带来的,淘宝的爆发式增长,促进了支付宝的交易规模迅速提升。
然而,这种规模的高速增长并没有掩盖支付宝和淘宝之间的分歧。不久,这个问题便暴露出来了,两人都想占C位。最后CEO彭蕾还是坚决的重拾初心,做好用户价值。
2.4 私有化
到了2010年,支付公司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形成虚拟支付账户、银行卡快捷和网关三种主要模式,国务院高层也觉得规范时机成熟,于是有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这给了支付公司一个法律认可的名分。
其中规定:“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这项规定成为马云和阿里巴巴管理层眼中“支付宝私有化”最重要的原因。
2004年12月,马云将支付宝单独成立公司。2009年6月以前,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牌照申请公司,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Alipay E-commerce公司完全控制,后者是外资公司。
2005年8月,雅虎入股阿里巴巴,以10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成为阿里巴巴的大股东,与此同时,决定将雅虎中国的资产注入阿里巴巴。
至此,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雅虎持股40%左右,而软银持股29.3%,马云及管理层共持股约30%,三方在董事会中形成1∶1∶2的格局,雅虎的杨致远、软银的孙正义和阿里巴巴的马云与蔡崇信各占董事会的一个席位。
马云为了摆脱外资身份,开始私有化。马云和管理层在当年8月把剩下30%的股份转让给内资持牌企业,使其变成了100%的内资。
雅虎和软银本想通过协议来延续其对支付宝的控制,但是在2011年第一季度,马云和阿里巴巴管理层在完成了股权转让之后,单方面终止了协议控制,正是这一举动把为获得牌照而做的“假离婚”变成了法律意义上的“真离婚”。
随后,大家熟知的蚂蚁金服渐渐浮出水面。截至2020.7.20,阿里巴巴及阿里系成员实际持股蚂蚁金服约83%的股权。
2.5 ALL IN :二维码挺进无现金社会
10年以前的商场充斥着各种条形码,可是条形码储存信息是有限的。相比于条形码,二维码是一个数据量更大的传输载体,而且具备强大的通用性,适用于所有行业。
同时,其使用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其能很好地与各领域融合,成为连接一切的“全能型选手”,这促成了它在全世界的流行。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兴起,二维码进入公众视野,逐渐受到热捧。
2013年2月28日,马云发表公开信说阿里巴巴要All in无线(All in在德州扑克里意味着“全部下注”),这也成为这一年阿里巴巴全集团的一个战略转型方向。此后,手机淘宝、支付宝钱包、来往、手机天猫、钉钉等众多无线产品依次亮相。
2016年7月,央行向支付清算协会、银联发函确认二维码的支付地位,定位为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业务的补充,肯定了线下条码支付的优势,并要求支付清算协会在前期相关工作。
2.6 三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
余额宝借助蚂蚁金服和阿里平台的丰富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庞大的用户群让蚂蚁金服支撑起更多的跨界创新和生态演化。
从活期理财到定期理财,招财宝可谓余额宝的进阶产品,但是其服务对象仍以小微投资客群为主。
蚂蚁聚宝定位的服务人群仍然以“拥有社会20%财富的那80%的人群”为主,资产主要是低风险稳健型的。自上线以来,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蚂蚁聚宝的累计登录用户达1.8亿人,实名登录用户已经突破3500万。(2017年6月14日,蚂蚁金服旗下的一站式理财平台“蚂蚁聚宝”宣布升级为“蚂蚁财富)
余额宝最初是为了解决基金销售渠道单一而诞生的,但是因为使用方便、回报率高,一度成为威胁到银行存款和国家金融体系的超级物种,虽然随后国家政策对余额宝进行了约束,但蚂蚁金服还是开创出花呗、借呗等重量级的支付外其他金融业务。
2.7 小微贷款:网上银行
开办银行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创办支付宝时就有的梦想。2013年前后,随着银监会对民营银行准入政策的放开,这个梦想在支付宝创立十年之后变得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在蚂蚁金服全面进入金融领域之后,业界呼吁监管机构对其加强监管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在此之际,蚂蚁金服决定主动拥抱监管。
2014年9月26日,银监会做出了《关于筹建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正式批准筹建浙江网商银行,蚂蚁金服作为发起人,认购了总股本的30%。
网商银行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做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只做小微客户,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以互联网的方式服务80%的长尾客户。
2.8 信用即财富:芝麻信用
“让信用等于财富”一直是蚂蚁金服的梦想。从支付宝成立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在用担保交易的方式解决线上交易的信任问题,这可以算是1.0版的信任机制。而当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蚂蚁金服又通过旗下的芝麻信用来向个人和企业提供征信服务,这是信任机制的2.0版本。
由于注重风险管理,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时只能采取线下尽职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成本太高且无法确定客户的还款概率。芝麻信用给了一个用更低成本做好信用风险识别、帮助银行更好地去做普惠金融的机会。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浓厚的信用文化与高度市场化的征信体系。而同时期的中国,征信体系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请教,芝麻信用团队从不同的维度开始考察信用。
“对信用体系,我们思考得越深,越觉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边界,我们的信用团队,需要去找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当然,金融经济的专家也需要。”曾经的蚂蚁一把手彭蕾曾发出这样一番感慨。
2.9 全球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造船出海,二是买船出海。
前者是指打造自己的国际化队伍和载体,如海尔、华为;后者是通过并购,把先进的体系、技术买回来为己所用,如联想。
蚂蚁金服则代表一种新模式——给船出海,即将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开放输出,为海外企业所用。本质上,蚂蚁金服这一全球化模式也是一种利他全球化,即通过帮助生态伙伴服务用户和小微企业,促进普惠金融在全球开花结果。
对蚂蚁金服而言,Paytm是其国际化战略中完美的投资标的。双方的业务模式非常相似,更为重要的是,Paytm的对象是印度这个具有13亿人口的国家。
当印度方高管在杭州德力西大厦一层亲眼所见早餐摊在一分钟内完成了30个人的扫码支付时,陈彦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赞叹和佩服。
5个亿是印度市场的目标,如果放眼全球,蚂蚁金服希望未来10年能够服务20亿用户,其中60%用户来自海外。
以印度为开端,蚂蚁金服渐渐开启全球化之旅,至此,蚂蚁金服的庞大版图也开始浮出水面:
2.10 确定战略:科技金融(TECH主)
以马云的聪明,他一定很清楚蚂蚁金服过于强大之后,民间金融和国家金融之间存在的矛盾。所以,蚂蚁金服近年来一直朝着技术性公司的路线快速推进,比如说2015年的 “互联网推进器”计划, 2017年的BASIC五大技术开放战略等,都是为了配合确立技术性公司战略。
2017年3月21日,蚂蚁金服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自己是一家TechFin公司,未来将只做技术(Tech),用技术更好地支撑金融机构去做金融(Fin)才是其贯彻不移的始终。
当今全球排名前几位的银行集团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才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些银行集团还经历了刀与火的原始积累,而蚂蚁金服才成立了几年,一举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
纵观蚂蚁金服发展,这种速度也许还是因为它的原则:服务人群以“拥有社会20%财富的那80%的人群”为主。这是大部分机构不愿意做的。
附:阿里巴巴集团业务全景:
蚂蚁金服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