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分析了汇添富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生不逢时的悲惨结局,成立到清盘仅仅1年半的时间,倒在了ChatGPT带火人工智能的黎明前。之后也分析了金融圈的食物链,公募基金也面临银行巨头的甲方地位。在这两个主题的交汇点,可以发现新基金发行存在巨大的行业潜规则,我们以数据和案例来分析。
举例来说,今年1月13日成立的交通运输ETF这个基金,其成立时的规模是9.1亿份,但到了3月末,其份额大幅减少至1.2亿份,缩水87%,该期间基金净值也没出现巨大的波动(净值仅微跌了0.26%),显然新基金认购存在较大的水份。
那是否这种情况是行业普遍现象呢?开放式基金成立后一般最长3个月即可以开始赎回,因此我们以2021年至今发行的混合型基金为范围,统计其发行成立时的规模和成立后首个和第二个季度末规模的变化,来看看认购后是否有普遍赎回的状况。
首季规模变化比例 | 第二季规模变化 | |
2021/3/31 | 0.96% | -4.29% |
2021/6/30 | -0.77% | -2.83% |
2021/9/30 | -0.11% | -3.94% |
2021/12/31 | -0.24% | -2.05% |
2022/3/31 | -0.29% | -9.26% |
2022/6/30 | -2.37% | -13.30% |
2022/9/30 | -0.82% | -11.67% |
2022/12/31 | -2.37% | 7.72% |
因为规模变化存在申购和赎回两重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认购赎回变化,但如果普遍存在规模缩小,则基本说明新基金认购存在水份。从表中就可以发现,除了2021年第一季度和2022年第四季度新基金的首季和第二季规模有增长,其余时间新基金成立后规模整体都有萎缩。而且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水份是越来越明显了。基本首季缩水大概在2%左右,而第二季则规模减少10%左右。
新基金发行类似于开门大吉,排场气势要弄好,特别如果募集规模不够,甚至可能发行不成功。因此新基金发行往往通过渠道进行推广,一般分成个人和机构两部分。
个人认购新基金的主力是银行端,一般基金公司会给与银行新基金认购较高的销售费用,所以银行往往下达指标进行推广。所以不要认为银行理财师在帮你财富规划,他只是要完成销售目标。当然,为了避免让你出现较大亏损,客户经理一般都让你基金成立后可以赎回时快速赎回,能够短线获得收益。
机构认购当然是关系,因为规模不足,往往需要过桥资金进行申购,成立后则快速赎回。一般基金公司会给与一定的利息回报,出现亏损也会兜底。
因此,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端资金,新基金成立后都会出现较为普遍的赎回迹象。当然为了避免因为新基金成立后亏损导致客户的损失或兜底,新基金成立往往会做些净值表现,以往在货币基金会比较明显,当然权益型也是可以的,例如同公司的基金重仓股砸个跌停,新基金买入后再拉升,类似于利益输送,确保新基金净值短线能有一定的表现。
还是一句老话,金融其实没什么专业,玩的还是人情世故,只是套了一层看起来专业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