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买到的却是事故车,里程数还被修改了。”“我的二手车贷款怎么多贷出了好几万?”“卖家根本没有告知我实情,事后还拒不承认。”“给我出具的是阴阳合同,这水太深了。”
近日,多位二手车消费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反映在购车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猫腻。然而上述案例并非个例,记者在整理今年“3·15”期间全国多地消协发布的消费报告时发现,二手车投诉屡屡上榜。修改里程数、售卖事故车等行为仿佛已经成为了行业潜规则。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二手车商之间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改里程数就是傻”。
目前,我国的二手车市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随着二手车的销量持续增长,乱象也亟待整治。“现在应该要进行的是根本性的改革,而不是改良。当前应尽快恢复二手车的商品属性,让二手车车商从经纪公司向经营公司方面转变,才能采取更有力的法律强制措施。有效避免二手车交易欺诈行为的发生,提振二手车消费信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理事长苏晖向记者表示。
“不改里程数就是傻”
近日,有消费者小李向记者表示,今年1月份在济南蓝翔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凯航销售有限公司购得一辆2011款的二手宝马Mini,因车的表面修复较好,当时看不出车况的缺陷,但行驶中会有线路短路等诸多问题,检修之后才发现该辆汽车多处为事故或水淹之后损坏的痕迹,比如汽车的转换机构总成、气囊、控制电脑、刹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此前销售人员也并未告知这些关键部位的损坏实情,而在事后还屡屡推诿。
与小李情况相似,近日,也有媒体报道温州某位郑姓男子花了十几万买了辆“事故车”,里程数还由原来的8.4万公里被卖方修改至3.2万公里。而成都一位包姓男子花费36万元购买一辆路虎时,商家表示该车公里数为10万公里,但随后核实到该车实际里程数为30万公里,遂与商家多次协商要求退车,但遭到拒绝。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二手车商之间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改里程数就是傻”。随后,记者在淘宝等多个网站上看到,修改汽车里程数据并非难事,只要告知商家车辆的品牌、车型、年款、仪表型号等相关数据就可修改,而修改的价格也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有二手车商也向记者表示,调里程表,售卖水淹车、事故车还都只是最简单的套路,只要找到第三方鉴定中心进行鉴定就能够很容易发现汽车的问题,然而二手车贷款的套路则更深。“有时候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手续费’,是车商想要赚钱的说辞罢了,甚至有些车商还会故意提高利息来获取不少利润,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消费者已经签完合同交完定金之后才知晓。”他表示。
有不少在二手车电商平台购车的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自己的贷款金额莫名地增加,疑似存在卖方变相收费的现象。“我的销售顾问当时告知我,我购买的车总价15万元,可以分36期偿还,加上利息,一个月还款5000元不到,但是第一个月我的还款金额显示6400元,所以我再次查询了贷款记录,结果发现一共是20万元的贷款。然而对方的解释是平台需要收取服务费、车辆安全保障费、手续费等各项费用,而在购车之前根本没有告知我。”
记者也从一位消费者处得知,二手车电商给他提供了“阴阳合同”。“签署完合同之后却意外发现上面多出了一些收费条款,比如仓储物流费、上牌服务费、车辆采办费等费用。”而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瓜子二手车平台擅自开通车主保障服务,每个月自动扣款60元,目前已经扣了几千元。
堂而皇之的“霸王条款”
上述案例并非个例,记者在整理今年“3·15”期间全国多地消协发布的消费报告时发现,二手车屡屡上榜。
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二手车消费体察时发现,2020年广西二手车消费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篡改或隐瞒二手车辆真实信息,如篡改里程,隐瞒事故车、泡水车等问题。
根据南京市消协汽车维权专委会统计,关于二手车投诉量的涨幅也更加突出,投诉达603宗。其中也存在不履行真实告知义务、私改里程、隐瞒车辆真实情况等现象。
在四川省消委会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的二手车网购调查中则发现,六成已购二手车的消费者遭遇了咨询和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车辆证件、保险、保养信息不齐全,车源信息与网上不一致。同时,预定付款后才允许验车试驾、车辆购买推荐金融贷款比率高、第三方车辆检验平台需要消费者付费不合理等都在投诉榜上。
而随着线上二手车平台的兴起,也出现诸多新问题。在四川省消委会的这次调查中,调查机构人员在体验了58同城、二手车之家、瓜子二手车、人人车、淘车、优信二手车6家二手车线上交易平台的购车服务流程后也发现,平台涉嫌发布虚假车源吸引消费者、收费事项告知不清、收取定金程序瑕疵问题、个别平台怠于审核把关,以及侵害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等情况。
同时,记者注意到,二手车交易市场上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条款”也是一大问题。四川省消委会调查显示,9份合同中有“里程不负责条款”,10份合同中有“车况免责条款”。如,商家提供的《二手车销售协议》约定:“签字当日,与车辆相关的一切法律风险,皆由乙方(买方)承担。”但该合同显示,此时车辆尚未实际交付,车辆并不在消费者的控制之下。此时就由消费者承担风险(如车辆毁损、灭失、造成第三方伤害等)或显失公平。有的合同中约定“免除所有情况下经营者质量保证、车辆型号、配置真实性等方面的责任”。也就意味着二手车经营者免除了其在二手车交易中对里程、车况、售后服务等事项负有法定责任。
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来讲,二手车交易的经营者应当对二手汽车的来源是否合法及行驶里程、维修记录、交易记录、车辆存在的问题等相关情况在出售前进行全面的核查、检测,并且要将结果以书面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除此之外,对于行驶里程,如果出现没有办法核查的情况,经营者也应当把无法核查的事实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以书面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告知消费者。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于3~4年的二手车可以通过查看4S店保养记录,轮胎、刹车盘磨损,中控及座椅老化情况来判断。而对于超过5年的二手车,则需要查保险公司记录,或查看车子的出厂铭牌,再根据私家车一年大概跑1万~2.5万公里来估算大概的行驶里程。”
“到了要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时候”
二手车市场目前正成为促进国内汽车大循环体系的新引擎,然而二手车市场的诚信问题却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二手车交易达到1434.14万辆,最近20年间,二手车交易量的复合增长率为22%。“要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在今年两会上被提及。
“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拉动汽车的需求,未来,二手车的需求将会持续释放,相关乱象还会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其实近几年来,我国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完善,但是这些二手车出现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行业缺乏监管机构对二手车卖方披露信息进行规范和约束;双方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之下,即使有些交易合同约定了卖方披露车况真实信息的义务及违约责任,但行业内缺乏权威数据和机构的验证,而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不少资金寻找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仍然难以对卖家的信息隐瞒行为及时知晓。”苏晖向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二手车平台或车商实际上只是经纪公司,也就是中介,而非经营公司,相比较之下,经营公司需要负的责任更多。”
“现在应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不是改良。”苏晖还表示,“首先,应该恢复二手车的商品属性,放开限迁等流通政策,与此同时,二手车商从经纪公司要向经营公司方面转变,充分通过市场竞争,增加信息透明度,实现优胜劣汰。其次,在二手车的交易、流通、问责上再出台细则,强力厘清二手车卖方的法律责任,采取法律强制措施,才能杜绝二手车乱象。”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则建议促进二手车核心数据开放,建立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数据的开放,可以有效提升二手车况信息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