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驰汽车量产无期,出让股权,风口过后“死伤一片”,国资是否该为“残局”买单?
由于尚无量产产品下线,曝光率少,绿驰汽车近年来一直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小透明”,今年因一番股权变更再次映入大众眼前。
今年3月,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国投”)出资约20.2亿元正式入主绿驰汽车持股60%,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公司名称和类型也发生变更。在股权变更完成后,目前绿驰汽车由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九州”)100%股权变成河南国投持股60%,深圳九州持股40%。
河南国投成立于2017年12月,河南经济技术协作集团持股65%,是其控股股东,河南省中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5%;而河南经济技术协作集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控股的公司。这就意味着绿驰汽车被国资收购,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被国资控股的企业。
实际上,虽然绿驰汽车成立于造车新势力最为活跃的2016年,但其产量始终不及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按照绿驰汽车的规划,有多达十多款车型,但至今为止也没有推出一款量产车型,不仅未能如期推出量产车型,还被频频曝出负面新闻。
绿驰汽车2018年3月亮相日内瓦车展,之后就未在任何车展见到它的身影。2018年其持股大股东中能东道被质疑非法集资;同年年底,绿驰汽车与金星超级轿跑项目设计公司意大利I.DE.A不欢而散,更被后者宣传欠款多达2700万欧元。
2019年创始人兼原CEO王向银离职,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创始人出局本身就罕见,更何况是在汽车行业;同年有员工爆料称,“上海绿驰汽车拖欠工资不发,并且有员工被老板任亚辉踢出工作群。”
在国内诸多利好政策的扶持之下,形成新能源汽车风口,造车新势力在PPT里畅谈着要如何颠覆现有汽车行业的格局。但未成想风口如此快就会过去,生于风口期的绿驰汽车无奈出局。
此番河南国投接盘溃不成军的绿驰汽车却成为焦点,业内质疑国资是否应接盘经营不善且资金链断裂的造车新势力?
造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买卖,造车新势力在造车过程中需要面临巨额资金压力,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局面,因此尚无造血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只能依靠融资输血。但近年来由于投资长期未有回报,造车新势力不再受资本的青睐,钱难寻成为其普遍的难题。
实际上,绿驰汽车并非第一个与政府产生联系的造车新势力。2019年蔚来汽车曾表示与亦庄国投达成100亿元的融资框架协议,后来不了了之;随后又被传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洽谈超过50亿元的融资,但因评估风险大也丢了下文;直至与安徽合肥敲定超过100亿元融资,才让缺钱的蔚来汽车缓了一口气。
对于嗷嗷待哺的造车新势力,政府、国资入局能否实现两赢其实尚属未知。笔者认为,造车新势力一旦被国有企业控股,基本上就等于失去话语权,也极有可能背离其创业之初的意念初衷,极有可能失去借助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机会。
此外,政府国资并不能真正解决造车新势力最根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下造车新势力最大的难题就是造血难和营销难,政府国资的资金虽然能够解决造车新势力的燃眉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而最根本的造血能力是其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但当下与传统车企相比,造车新势力在这两方面的竞争力相对羸弱,消费者接受度欠缺。因而笔者认为即便是政府国资兜底接盘,也很难让其摆脱落后、甚至是被淘汰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首家“卖身”的企业,绿驰汽车此番境遇或许意味着:造车新势力的淘汰局似乎已经开打,没有放弃的机会,只能“奋勇战敌”。
□ 新京报汽车评论员 王琳琳
编辑 李文娣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