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早年创立腾讯,刚开始OICQ上线,但这东西很费钱,属于赔本赚吆喝。当时OICQ用户增长迅速,2个月就500多人了,很快成为了中国最大下载站点,华军软件园中,下载量最大的产品。所以腾讯隔三差五服务器就不够用了。中国不比美国,服务器很贵,人工便宜。所以他们会压榨人工,投精力去开发程序,以求压缩存储量和数据库。因为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从来不这么干,所以当时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即使这样,他们2月上线,连9月份都没挺过,就不得不添置新服务器了。当时的价格要5-6万,马化腾当时出不起这个钱,他们只能山寨服务器,当然性能差远了,隔三差五总出毛病,弄得技术员徐钢武不得住在不离公司400米的地方,时刻解决问题。他们说那时候都不敢去游泳,生怕出现故障。
当时最早的OICQ还有一个极大隐患那就是明码传输,最怕黑客,至于为什么不加密,答案很简单,没人懂!那会马化腾让程序员黄业均去开发,这兄弟买了一本加密原理,从什么是加密开始学。足见当年的腾讯有多紧迫,请不起人只能边学边干。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黑客的问题还没爆发,资金的问题出现了,马化腾他们为了继续喂养OICQ,只能不断的接活,这下好,原来赚的几万块钱,彻底的全都搭里面了。后来这些人回忆当时有点胆战心惊,一听到滴滴滴的声音就头皮发麻。OICQ还缺一个logo,最早的图案是个寻呼机,后来美工设计了一些卡通动物,马化腾的想法是都放到网上,让用户自己来投票,最后大家把票投给了企鹅,那时候的企鹅还比较瘦,跟后来的胖胖的QQ,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直到有一次展会,陈一丹想做一批企鹅形象的存钱罐,当成形象礼品赠送,但得到的反馈是企鹅太瘦,站不住!建议就是把企鹅给改成个圆胖子,并加上一条黑色围巾,没想到这样的形象竟然在展会大受好评。最后陈一丹脑子活,果断改送为卖,10块钱一只,竟然都让他给卖光了,把柜台租金都给赚回来了。
后来这个形象还被一家叫做东利行的公司看中了,他们30万买断企鹅形象衍生品的开发权,每卖出一个服装玩具,给腾讯提成10%,这对于马化腾来说可太好了,既赚钱还能有人替我做广告宣传。但这种好事,在那个年月并不多见,随之而来的就是腾讯大危机,首先美国发来律师函,OICQ侵权了,必须停止使用OICQ.com和.net的域名,最悲催的是,他们根本没钱去打这场官司,第二就是腾讯的注册用户超过了100万?远远甩开了国内的竞争对手,但也意味着吃掉了他们太多的现金,腾讯账面只剩下了1万元,现在只有两个选择,增资减薪,要么就是卖公司。
第一个方案,要求5个人拿钱出来再投入几十万,当时这几个人也都不富裕,而每个人的薪水都要减半,马化腾张志东减薪后只有2500元,当年也就是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另外那三个人只有1250元,只够温饱。而卖公司这条路更干脆,马化腾开价300万,但这段经历让马化腾直到后来都不愿意再提起,可见之惨痛不忍回首。据说有6家公司,残忍的拒绝了腾讯的卖身契。而这些企业无疑都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大的傻逼。这其中作者只点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深圳赛格,另一个是中北寻呼集团,深圳赛格的高管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后悔的没脸见人了。他们当时的说法就是不知道腾讯到底是在干什么,这东西该怎么赚钱!有的俨然是在收破烂,按照腾讯共有多少台电脑和桌椅板凳出价。
于是腾讯只能在公司员工的亲属间化缘,最后筹来了70万元,马化腾当时说要不给你点股票吧,不知道那位借钱来的朋友是大方呢还是对腾讯压根没信心,他竟然是,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老齐想,如果这哥们当时要了当时价值几十万的腾讯股票的话,现在弄不好也是福布斯前十名了吧。所以一辈子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
后来也是腾讯命不该绝,终于遇到了这只企鹅的贵人,这就是IDG,当时这家公司就在深圳广撒网,打捞带着科技字样的公司,当时的负责人叫做王树,投资了中科建和金蝶软件,曾李青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他,腾讯方面做了充足准备,但对于盈利这块,不管怎么编,似乎都不可能蒙混过关。王树也是千年的狐狸,早就看穿了腾讯的前景迷茫,而且不给钱马上就会死掉。他听完报告后只问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马化腾脱口而出,我也不知道。这让曾李青顿时一脸懵逼,大哥脑子呢?您自己都含糊,投资人怎么可能给你钱呢?但恰恰相反,王树听到马化腾的回答,反而觉得这是个很实在的公司,很实在的领导。之后他们反复沟通商业模式,但最后的结论还是一样,OICQ是个大家都喜欢的产品,但这个大家在哪不知道,怎么向这个大家收费也不知道。所以除了继续赔钱没有任何办法。
IDG当时也是没想明白,不知道到底是大家喜欢免费呢还是喜欢腾讯的OICQ,只能选择赌一把,第一,确实有大量用户存在,没准慢慢能找到赚钱的路,第二,美国在线确实天价收购了ICQ,备不住IDG以后能当一把二道贩子,倒手卖个好价钱也是可以的。那么该投多少钱呢,不赚钱的腾讯该怎么估值呢?
马化腾有绝的,说腾讯值550万美元,本次出让220万美元,也就是40%给IDG,王树又懵逼了,您怎么算的?高科技啊!马化腾说很简单,我们缺200万美元,这是一年的费用。而我们又不愿意失去公司控制权,所以就有了这个方案。此时另一个投资方是老超人李嘉诚家的二公子,李泽楷的盈科,当时曾李青两边跑,两边忽悠,到香港说,IDG那边已经敲定了就差签字了,李二少爷您赶紧。回到深圳吹牛逼说李二少爷看好腾讯,准备都拿走,IDG你要投抓紧,晚了就都被香港人吃干净了。最后,盈科比较犹豫,IDG爽快一些,但要对赌,赌的是用户数量,先投一半,如果一定期限内达不到,那么后一半钱就不给了。但拿到的股份不变。当时腾讯没有了任何讨价还价的筹码,因为早已经弹尽粮绝,甚至连合同从美国寄回来都等不及了。王树赶紧动用关系,找人垫了450万给腾讯救急。
之所以说腾讯命好,协议签订的时间点是2000年4月,而就在3月份,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全世界都进入了一股科技热潮之中。而如果在晚几周,纳斯达克就会彻底崩盘。甚至如果没有王树超出责任的自作主张的划拨450万救急款,那么这份合同很可能会随着纳斯达克泡沫破裂而作废,在这场股灾之中,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到了1000点,这期间所有优秀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都损失了8-9成市值,而一般的公司直接被跌破产的比比皆是。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腾讯拿到了救命钱,网易搜狐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登陆,拿到了IPO的钱。但一年后这几家中国的门户,不约而同的都收到了退市通知书。直到今天,马化腾曾李青回忆这段经历都是心有余悸,九死一生。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其实并不是没实力,也并非不努力,而是死在了运气上。
有了钱之后,腾讯侥幸度过了鬼门关,之后该怎么发展仍然没有头绪,但在融资之前其实能给腾讯带来转机的那个人已经来到了公司,这就是任宇昕,他之前在华为,后来给腾讯推荐游戏的时候,跟马化腾聊得来,入职了腾讯。相比军事化管理的华为来说,入职腾讯更轻松,马化腾他们没有固定上班时间,一般10点多到,然后晚上10点多离开。当时美国的仲裁下来了,腾讯无疑输的很彻底,OICQ不让叫了,那么大家得想个新名字才行,叫什么呢?那时候网友们称呼腾讯的OICQ嫌麻烦,一般都简称为QQ,于是马化腾看到了,就这么定下来了,就叫QQ了。
但此时互联网泡沫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消散,而之前的IDG自身麻烦不断,投资了80个创业公司,搭进去上亿美金,但成功的不多,只有金蝶上市了,8848倒在了上市前最后一道门槛上。而对于别说上市了,连赚钱都遥遥无期的腾讯来说,IDG逐渐在失去信心,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腾讯刚刚走出鬼门关又会遇到哪些死亡威胁呢?
IDG和李泽楷的盈科投资了腾讯,分别获得20%股份,但蜜月期是如此短暂,IDG由于自己的问题,已经对于腾讯越来越没信心了,自己也遇到了资金障碍,再叠加上科技股泡沫所带来的金融危机,IDG需要一次套现存活。腾讯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那个,因为他前景最不明朗,而且还那么能烧钱。IDG的钱到位之后,马化腾几乎全部都用在了服务器添置上面,这导致2000年4月拿到的融资,年底就又没钱了。当时曾李青还在忙着找自身难保的IDG希望能追加投资,但IDG的王树只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给你200万美元贷款,用可转债方式执行。那意思已经不相信腾讯了,债跟股的投资有本质不同,给你贷款的意思是,到时候你得欠债还钱了。而此时IDG做了两手准备,开始给腾讯找买家,这时候他联系了两个人,一个是新浪的王志东和搜狐的张朝阳,而这两个人无一例外的都当了傻x,拒绝了IDG,却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痛苦。而当时他们两个的观点很一致,腾讯的活,他们自己就能干,为毛要出钱收购。那会纳斯达克的股价嗖嗖的跌,任何一笔钱花出去,大家都得好好琢么。除了新浪搜狐之外,IDG还牵线雅虎中国,结果同样是闭门羹。还有金蝶软件,以及联想集团,都是被拒之门外,所以现在柳传志只能跟马云玩,马化腾实在是不怎么爱搭理他们这伙人。
而当时的另外一个投资人,盈科也在四处牵线搭桥,找了几家公司,都被拒绝,甚至还把专拍色情片的导演王晶找来,看能不能跟电影嫁接一下,但也不成功。而在这些工作进展的同时,腾讯的用户量突破了惊人的1亿人。但这个东西,这些所谓的投资人全都视而不见,反而当成了麻烦。不得不说傻逼和牛逼真的只在转瞬之间。
正当山穷水尽的时候2001年1月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MIH公司出现了,这是一家总部在南非的投资集团,是付费电视运营商,或许当时就没人知道这家公司。而在他接触腾讯前,他们参与投资了北京青年报和脉搏网,而他们之所以找到了腾讯,是因为去网吧微服私访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很多人都在用QQ,而且几乎每台电脑上都有安装。
而MIH特别的逗逼,几乎根本就没做过调查,面对一个根本没人要的腾讯,他竟然开价就是6000万美元,然后希望当大股东,这让IDG和盈科都乐疯了,没想到半年就赚了11倍,哎呦我去,终于碰上一个冤大头,还不可劲宰。但马化腾他们不同于把股份都让出去,最后多方协商之后,MIH从IDG手里那到12.8%,从李泽楷手里抢到了全部的20%,而马化腾他们没有再出让股权,这样MIH以总计32.8%成为腾讯的第二大股东。很好奇,这些人以后还见不见面了,在投资圈里还混不混了。骑上了一匹大黑马,这么早就下车了。而这个南非的MIH,可以说一战成名,已经够吹牛一辈子了。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腾讯是扶不起的阿斗,谁拿多少钱砸都没用,如果问是谁拯救了腾讯,与其说是贵人MIH或者IDG的话,还不如说是他们自己。你说腾讯喜欢抄也罢,喜欢模仿也行,反正他们就是能从别人身上快速找到亮点,当时他们看到了日本运营商NTT的一种增值业务,脑子里当即想到了,这就是他们要的赚钱模式,那就是把QQ跟手机短信嫁接。变成移动的OICQ,你发短信然后到QQ上,QQ也可以发信息到手机上,然后产生的短信费用,跟移动运营商分成。于是曾李青马上就找到了深圳联通,推出了一个移动的OICQ,而就在他们做着一切的时候,天助腾讯,2000年4月,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公司剥离,一个专门做手机业务的巨无霸就这么诞生了。而在成立之初,中国移动正在四处寻找移动业务,腾讯这个移动的OICQ,简直就是太好了,8月份双方签约。深圳试水一个半月后,在广东移动全面推出,还成立了品牌移动梦网。在随后的几年,移动梦网成了中国移动成功崛起的关键,当时的中国移动电话费用高昂,大家更喜欢这种一毛钱一条的短信,记得那段大学生涯,天天跟女朋友发短信秀恩爱,有时候一天就上百条。其实一点也不比打电话便宜了,但就喜欢用文字表达爱情的那种感觉,现在想想就很贱的样子。但这对于急于变现的腾讯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终于见到回头钱了。2001年这个业务能给腾讯带来200万的月收入,而MIH也是同样人品爆发,他刚刚介入腾讯,腾讯就实现了单月的盈亏平衡,而到了2001年底,腾讯营业额5000万,净利润超过1000万。估计这时候IDG肠子都已经悔青了。没想到攒了一辈子人品,都落到了非洲哥们MIH的身上。而在那个年代,腾讯曾经找过的那几位金主却仍然深陷亏损旋涡,网易亏损2000万美元,甚至一度股票停止交易。而马云那个时间点也几乎把2500万美元的融资给烧干净了。甚至上海的办公楼都租不起了,只能打铺盖回到了老家杭州。时间仅仅过去了半年,当初最穷的腾讯反而日子过的最富,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江湖瞬息万变。后来三大门户都是看到了腾讯的玩法,纷纷加入了梦网,跟中国移动合作,这才走出了亏损漩涡。但这时候几大公司的高下已经定了下来,因为整个移动梦网,QQ切去了短信量的70%
当时腾讯有钱了,人也招的越来越多,新的收入模式也在尝试,比如广告,腾讯用户量大,曝光率高,但广告却卖不上价,因为面积小,效果差。然后他们又想会员制,跟玩游戏一样,大家都可以玩,但你要玩的爽,就要付一些费用,当时的会员费是每月10块钱。当时在曾李青的强行推广下,根本就没人搭理他,每月收入只有2-3万元。半年只发展了区区3000个会员。
然后腾讯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又想到了赚企业钱,开发了腾讯通,但这东西根本就没人用,甚至在后面的10年时间里,都是个鸡肋。当时注册QQ的人很多,每天就有100万个,他们想到了把这些人打电话到168声讯台去申请号码,所以降低了页面免费申请的成功率。而声讯台大家也知道,是要付费的。每分钟8毛钱,而手机短信注册也是每次收5毛钱。注册一个QQ号,用户要花掉1块钱。而腾讯则一直没有明确说收钱,这很快引发了舆论不满,很快就有人写文章揭露QQ的收费陷阱,呼吁大家抵制腾讯。于是媒体记者铺天盖地而来,而腾讯的处置相当失水准,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么多用户,我却放不了那么多号,所以没办法只能收费。这让舆论理解成了傲慢,而当时的马化腾内心强大,他说宁可被骂死,也不能再穷死。所以坚持收费继续收费。
但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腾讯自废武功,让一群苍蝇有了肉吃,一时间,UC,雅虎通,网易泡泡,搜狐我找你,Skype等即时通信产品全都出来了,对腾讯形成了围剿。2003年6月,马化腾才如梦方醒,以庆生三周年为名,重新免费注册QQ号。
靓号收费失败了,那么还能有什么收费的地方,许晨晔想到了虚拟货币的Q币,但在2001年显得有点超前,虽然发行了50万的Q币,但却没有什么用处,没有任何使用场景,这让Q币也变成了鸡肋,但跟腾讯通不同的时,他只鸡肋了1年,就变成了一个扭转乾坤的大杀器。
2002年,马化腾接到了马云邀请,参加西湖论剑大会,马云为什么邀请马化腾,说出来全是辛酸泪,主要是这一年大家都业绩不佳,大佬请不到,只能找点人来凑数,于是马化腾和联众的鲍岳桥还有携程的梁建章,3721的周鸿祎,这些人都变成了凑数的,而这几个人中,马化腾的表达是最差的,所以经常被别人调侃。但这次马化腾显然带来了新东西,那就是QQ即将推出群聊功能,这将彻底改变之前互联网的1对1的沟通方式。从此QQ不再只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同时具备了社交的基因。也因此创造了新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