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新鸿基公司(00086.HK)公布,预期截至2018年年度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将较2017年下调,而2018年下半年度应占溢利亦较2018年上半年度下调。公司同时在公告中给出原因,指"应占溢利之预期下调主要归因于公司主要投资业务于2018年下半年度录得按市场价格计值之亏损,此乃由于市场于该期间显着波动而导致"。
港股的公告向来拗口,直接翻译便是去年公司投资的业务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按照市场价格来算是亏损的,所以公司去年赚到的钱比前年的要少。
对于这份如此厚道的盈警公告,向来以业绩马首是瞻的港股市场自然也要礼尚往来。当日开盘新鸿基公司的股价即直线向下,跌幅达到了3%,虽然随后盘中大部分时间公司股价都处在震荡行情中,但收盘仍然录得3.81%的跌幅,一天市值也算是跌去了3亿多。不过连接几日后公司股价也开始企稳,如果关注再远一点的话,公司股价其实今年也开始明显回暖,那么这家公司究竟实力如何,当下是否又有机会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新鸿基公司、新鸿基地产,傻傻分不清?
对于内地的伙伴而言,新鸿基这三个字如雷贯耳,但是往往大家想到的是新鸿基地产(00016.HK),而这一次我们所说的却是新鸿基公司,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要从两家公司的历史渊源说起了。而这里面还得说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冯景禧。
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不用多说,作为香港四大豪门一员,与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齐名,其家族的故事更是香港坊间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去年郭得胜的长子郭炳湘也刚好去世,在内地媒体也刷屏了一阵。不过对于新鸿基公司的冯景禧而言,想必听到的人就会比较少了。其实两家公司之所以名字一样,其实也是有渊源的。
早在1958年,郭得胜与好友冯景禧、李兆基等一共8人合作组成立永业公司,正式踏入房地产行业。几人通过低价购买就楼盘翻新,再以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很快在房地产行业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左起:冯景禧、李兆基、郭得胜)
到1963年,冯景禧与郭得胜、李兆基三人索性甩掉其他股东将永业合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公司由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出任集团主席,年纪最小,拥有股份30%的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到1972年,在一番运筹下,新鸿基企业以新鸿基地产名义上市了。
然而在这之前的1969年底,冯景禧则已经将手上大部分新鸿基公司的股份卖出,独自成立专做证券的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公司最终也于198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当时新鸿基证券公司做的同样顺风顺水,并一度占了香港总成交量的三成。
到1985年,冯景禧突然中风去世,长子冯永发无心发展金融事业转战加拿大,次子冯永祥则选择继续父亲的业务。不过后来冯永祥在1996年把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卖给了联合集团的李明治家族,自此结束了冯景禧一手创办的金融王国,而新鸿基则在李明治家族的掌控下,继续做大做强,到2006至08年期间,新鸿基还成功从日本财团手中收购了亚洲联合财务部分股权。而2015年,光大还入主了新鸿基旗下的新鸿基金融公司,以40.9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有着香港本地最大的证券经纪商之一称号公司70%的股份。
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香港投资公司,新鸿基可以说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的风风雨雨,虽几经变革,公司仍然站立在香港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持续稳健发展,展现了相对不俗的实力。相较于新鸿基地产,做金融的新鸿基公司名气在内地虽然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其在香港也是家喻户晓甚至在香港金融发展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公司当前已经由一个一开始只提供经纪与相关服务为主的小公司发展成当下坐拥400亿港元资产的投资与金融服务公司,并且透过在中国内地市场20多年的深耕,在跨境金融和环球投资领域展现了更具前景的发展路径,其实力不容小觑。
二、业务模式解读
当下,新鸿基的主要业务为提供贷款、财富管理、汽车供应链融资、按揭贷款等全面的融资解决方案,为企业及私人客户提供或解决资金需要。
其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私人财务业务:
私人财物业务主要由亚洲联合财务经营,其是新鸿基集团间接拥有58%股权的附属公司。该公司主要透过香港与中国内地在线平台及分行网络为个人及小商户提供无抵押贷款产品。
亚洲联合财务一直稳占香港消费金融市场的领导地位,公司在香港拥有49间分行,遍布港九新界各优越地段。另外其亦进军内地市场超过10年,是中国首批外资私人贷款公司。其在国内开设深圳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业务版图已经扩展至深圳、沈阳、重庆、天津、成都、大连、北京等15个城市。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亚洲联合财务还与中国银联商务携手合作,为中国银联的零售终端用户销售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其同时也有自己的品牌网上借贷平台壹融站。
2·投资业务:
作为金融投资集团,公司投资业务也是重中之重,公司凭借专业知识、资源网络和雄厚的资产积极在全球市场、各大新兴板块物色投资机会,根据2018年年报数据,公司投资项目按资产配置分为直接或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权占19%、私募股权占32%、上市债券占17%、私人信贷占21%和房地产占12%。
公司强调以协同效应为重心的投资策略,避免受到商业周期波动影响的公司,其投资组合分散投资于国际市场,其投资板块也主要在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以及医疗保健、媒体及科技等高增长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经公开过的投资有Wuxi Pharma Tech(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私有化项目,当前已经开始可以变现,另外还有类似于加拿大版UA的私人贷款公司Fairston ,该公司是加拿大领先的非银行贷款机构,有着将近百年的历史。
3·按揭贷款业务:
旗下子公司新鸿基信贷经营按揭贷款业务,其主要为香港置业者和物业投资者提供个人化的融资方案,包括首按分期贷款及二按分期贷款,贷款不限物业类型及楼龄。
4·金融服务业务:
该业务板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光大新鸿基的业务,一个则是陆金申华融资租赁业务。
光大新鸿基原为新鸿基金融是一个提供财富管理、经纪服务、企业融资、资本市场产品、资产管理及结构性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机构。早在2017年12月,光大入主从新鸿基集团买去了70%的股权。当前新鸿基集团拥有其30%权益。凭借其在香港的本地根基以及光大证券的内地网络,光大新鸿基在不断增大的跨境资本流动下充分受益,两地业务相得益彰,实现快速发展。
陆金申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新鸿基占股40%的联属公司,其正由单一租赁公司转型为一家汽车供应链及新出行模式的一站式融资解决方案供货商。公司凭借其逾350名合伙代理商组成的网络,其客户基础由企业客户扩展至消费者汽车租赁。由存货、设备及汽车租赁至新出行模式供货商。
业务条线分析:
从公司的各大业务条线来看,其主要是围绕各大平台而展开,而这其中公司往往是与其他专业选手联袂共同经营,而其选择的合作伙伴也都是颇具实力。
比如联合财务,其前身是成立于1991年的日本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当前除了新鸿基有限公司占主要股份外,公司另外的股东还包括日本上市跨国企业 ORIX Corporation 及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甚至于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及行政总裁还是一位拥有四十多年私人贷款市场经验的日本人——长原彰弘先生。
另外再来看光大新鸿基,原本其是新鸿基的全资子公司,后面为了能够更好地扩展内地市场,其让实力雄厚的光大证券入主,最终公司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成为具备优质的跨境及环球金融服务的领先金融机构,虽然新鸿基自身占股比较少,但是其在重组后获得的资源和收益却同样不可小觑。
最后再来看陆金申华,其股东背景同样实力强大,包括了华晨汽车和58集团,从制造工业到互联网再到新鸿基的金融,可以说是强强联手。
可见透过这种合纵连横的方式,新鸿基能够更好的为各大业务平台赋能,吸纳更多优质资源,助力其业务更为强劲的增长,而公司各大板块内外部相互协同,资源聚集,也构筑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规避局部风险,推动公司整体业绩稳步提升。
三、业绩回顾及投资亮点
从公司过往财报数据来看,公司几大业务板块,占据主要资产比重及业绩来源的还是在私人财务和投资业务板块。
而去年上半年新鸿基公司业绩表现不俗,在截止2018年6月底的业绩期内实现总收益22.66亿港元,同比增长26.3%。而公司股东应占溢利达到10.58亿港元,同比增长35.6%。
分板块来看,私人财务业务,2018年上半年内亚洲联合财务实现收入增加17.8%,达到17.38亿港元,对集团的除税前贡献达到了6.09亿港元。
另外再来看对集团收益增长影响重大的投资业务,该业务2018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贡献增加 57.4%至6.8亿港元。六个月平均资产回报率为6.1%。其中私募股权及私人信贷投资组合的回报最为显著。
此外最有看头的还有公司发展较快的按揭贷款业务,该业务近年来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业绩贡献表现突出,18年中期除税前贡献利润更是较上年同期翻了三倍。该业务贷款组合自2017年年底超越20亿港元水平后,到2018年6月底,金额已经达到了30.26亿。
最后还有就是金融服务板块,其业务表现也较为强劲, 2018年上半年,除税前贡献增加 64.5%达到了1.02亿港元。
透过中期表现不难看出公司去年上半年各项业务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文章开头已经提到公司在年报发出之前提前发了盈警,预期2018年年度盈利将较上年同期下调。而2018年上半年的盈利表现也将逊于上半年。从公司给出的原因,再结合整个资本市场去年下半年惨淡的表现来看,这次业绩表现不太出色还上可以理解的,投资公司在大市波动下,业绩出现一定的调整也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
对于唯业绩马首是瞻的港股市场,新鸿基这轮业绩下调对股价会造成的影响,其实已经从盈警公告发出后有所反映,但是回顾过去2018年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其实也是比较惨淡的,股价一路下跌,直至进入到2019年才出现V型反转。
公司过去一年股价走势不佳主要还是在于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情绪影响所致,尤其是公司以贷款为核心业务,在经济基本面走差的情况下往往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坏账对利润的侵蚀,由此市场也将新鸿基的股价拉下来了一阵。不过随着新的一年到来,整个市场的情绪有所改观,市场也呈现明显的回暖之势,所以公司的股价也迎来了一波回调。所以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来看,年度报告的业绩即使表现不会太强,相信也不会对股价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如若公司各项业务仍然能够持续稳健表现,在如此低位的股价状态下,当下投资人面临的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入场机会。
整体来看,新鸿基公司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一方面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香港金融市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做的有声有色,而业务也不断拓展到内地,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现任管理层自07年掌舵至今已经经历了周期的考验,公司得到了持续稳健的发展。另外公司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变革,自成立至今已经三次转型,从15年至今也正积极转型为综合财务投资集团,而当下市场对公司的转型还没有得到充分认知,因此股价表现也未能及时反映公司的发展潜质和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过往国内一系列P2P倒闭潮、跑路风波等,让整个消费信贷市场蒙受了一定的阴影,投资者在对信贷公司的投资上也变的更为审慎,再加之整个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市场更是给了这类公司更多的折价。不过对于新鸿基的消费信贷业务来看,其实公司整体而言还是表现不错的,其在香港的业务盈利持续稳定,有着良好的经营效益。而在国内方面,公司的策略也是稳打稳扎,步步推进,没有盲目扩张,对风控、成本效益比等更为关注,整个市场的空间庞大,相信后续还会在这一块业务上有更好的表现。
再来看公司在香港楼宇按揭业务上的表现。该业务自2015年底才开业,但截至去年上半年度已公布贷款额就超过了30亿港元,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结合香港的住房按揭市场情况来看,这一领域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
虽然住房按揭市场往往被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所占据,但由于银行按揭贷款受到香港金管局管制,同时也是政府调节楼价的重要工具,因此也并非能覆盖到所有群体,这也就催生了银行体系之外的按揭贷款需求,而这一市场的体量也十分可观的,另外这类住房贷款的坏账率也长期维持在低位,放贷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较大的保障。
新鸿基自身在消费金融方面有优势,而进入到住房按揭市场不仅能够让其贷款组合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够充分享受到这个市场增量空间带来的巨大价值。
最后再关注到公司的投资布局,虽然公司引入了光大证券作为新鸿基金融大股东,不过公司管理层仍然积极参与到了光大新鸿基的业务,并且借助公司原有的投资体系实现企业自身的进化,子公司的实力也大幅增强,大股东在业务协同下获得了双赢。而从这一点看,新鸿基还能凭借各业务平台联袂其他优势股东,并由此集聚强大的资源,无论是从光大、华晨汽车还是58集团等等,从传统金融巨头到工业旗舰再到互联网独角兽,这些大股东联合构筑了强大的商业网络,也能让新鸿基公司有机会寻找到更多的投资契机,推动公司业务协同发展,催生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四、被市场低估的价值,是否值得一搏?
从市场估值表现来看新鸿基当下处在了历史低位,动态PE在4倍水平,而PB不到0.4倍,有着足够的安全边际。
当前整个港股及A股市场开始明显回暖,作为金融投资公司其业务与行情具有较高贝塔系数相关性,过去一年公司在大市不佳的行情下,公司仍然取得了较为稳定的业绩表现,而随着公司在整个市场环境向好的背景下,在各项业务上继续不断精进,相信还将会有不错的业绩表现。
实际上再透过公司历史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发现新鸿基的盈利能力持续维持在高位水平,即使是金融危机年份也能有不错的收益,公司有着穿越周期的经营实力。
另外公司过往坚持回购,其分红也持续稳定,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06年至今新鸿基已经累计分红13次,分红率达到了31.36%,而把时间放更长远点,公司从1989年至今,过去三十年的分红金额更是高达60亿港元,区间内每股股利(税前)达到了5.03港元。可见公司高度关注股东回报,积极回馈股东表现的诚意满满。
过去一年来受到市场悲观预期影响,公司的股价一度徘徊在低位,股价折让明显,不过公司的基本面仍然持续保持稳定,相信随着整个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向好,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也将有望在二级市场实现业绩与估值共振带来的戴维斯双击机会,值得我们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