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胡一泓
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委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明确,杭州市将建设国内现代科创金融体系的实践窗口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
过去10年,杭州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905家增加至10222家、增长了10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61家增至23375家、增长了34倍。
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重要配套,近年来,浙江银行业已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精准服务科创企业,跑出服务科创企业的加速度。比如浙商银行推出“星火计划”科创金融专项服务行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链条”的综合金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属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谈合作没去过一次银行
两次面谈加起来不到半小时
杭州德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其他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医疗诊断科技型企业。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染色体核型辅助诊断软件”入选国家工信部、国家药监局牵头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公司创始人宋宁是医学遗传学和计算机科学复合型全方位人才,是浙江省特聘专家,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最近3年,公司每年的增长率达到300%,在医疗行业生殖领域排名第一位,远远超过同类企业。”宋宁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
除了规模的快速增长,目前,德适生物正在解决一个被欧美 “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目前,我国进行试管婴儿手术时,所用的核心耗材试剂95%依赖进口。”宋宁介绍,“我们正在研发国产试剂,未来3到5年就能投放市场,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研发的领先世界的试剂。”
宋宁与伦敦国王学院Kevin Thomas O'byrne教授交流生殖技术领域发展趋势。
近两年,德适生物奋蹄疾行,不断投入研发,扩大生产,前景无比光明。同时,宋宁也意识到,良好的银企合作,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最近,德适生物与浙商银行杭州分行达成了新的业务合作。
“整个合作洽谈期间,我没去过一次浙商银行。银行上门与我有过2次面谈,时间加起来也不到半小时。就这样顺顺利利地达成了合作,是我没有想到的。”宋宁笑着说,“浙商银行的效率,展现出浙江本地银行,主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担当和作为。”
“星火计划”为科创企业注入活力
今年已累计发放贷款超300亿元
近年来,杭州坚持把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打造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紧跟杭州市发展规划,浙商银行杭州分行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把服务科创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提升服务的质与量,助力科创企业稳进提质。
去年,浙商银行推出了“星火计划”科创金融专项行动,立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计划不仅对科创企业适度放宽限制,降低贷款门槛,还推出了“认股选择权”“科创共担贷”“科创银投贷”“专精特新贷”等专属特色产品,可以覆盖科创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过程,为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金融动力。自“星火计划”以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已服务科创客户超千户、2022年累计发放贷款超300亿元。
“余杭区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战略要地,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里聚集。近年来,我们以差异化服务为切入点,做出了服务科创企业的特点和亮点。”浙商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我们和区金融服务中心、区工商联、区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未来科技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等深入合作,动态了解各机构、园区、企业的金融需求,为它们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从一家企业扩展到上下游企业,从一家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从一家企业扩展到整个园区,奋力打造服务的生态圈。目前,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企业数量,在支行服务客户数占比达到90%以上。”
近年来,杭州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西湖明珠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85万,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4万人,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人才银行”是浙商银行的拳头产品之一。
“目前,‘人才银行’可以为高层次人员提供‘安居’‘乐业’两大板块的服务。”浙商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涵盖专属个人贷款、专属信用卡、享受私人银行权益、所在企业信用贷款、股债联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服务等数十项服务。”截至2022年10月末,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已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700余户,累计给予资金支持超百亿元。
浙商银行杭州分行表示,服务好科创企业,重点在于六个字——“创新、专业、多维”,也就是对内创新,推出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产品;对内协调,全流程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对外搭建,构筑科创金融多维协同生态圈,以破解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烦恼”,“顾问式”协同陪伴企业成长。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