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金融科技加速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但创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始终并存。毕马威发布的《毕马威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报告》显示,上榜的企业中,大数据与数据分析类公司占比较高,借贷、消费与场景金融类其次;大部分企业都是成立10年以内的初创企业;估值达到20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只占10%,50%的企业估值不超过30亿元。
报告通过六个维度对入围的50家企业进行了分析。
从专业领域分布来看,大数据与金融智能类企业有22家入围,信贷、消费与场景金融类有8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金融科技的人才和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从技术分布来看,核心技术主要分布在大数据、机器深度学习和云计算。
从技术人员分布比例来看,技术人员占比超过了六成。
从成立时间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成立10年以内的初创企业。
对于普遍关心的估值,报告显示,估值达到20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只占10%,50%的企业估值不超过30亿元。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各家金融机构纷纷通过设立专项创新基金、与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创设金融科技子公司等举措持续发力金融科技创新。
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王立鹏表示,保险科技发展较快,智能投研的企业上榜也较快,这一个趋势未来会更加明显。
报告指出,金融监管日益趋严,严格且高质量的监管有利于推动真正有含金量的金融科技创新。
2017年以来,针对金融行业存在的违规套利现象,为了严控系统性风险,监管层在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而2018年仍延续了2017年严监管的整体态势。众所周知,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因此凡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都需要合法依规,持牌经营,这个原则在金融科技领域也不例外。
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的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和产品保持清醒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合规道路,不能存在监管套利的投机心理。随着监管形势持续趋严,以往金融科技领域存在监管套利问题的伪创新和假创新被识别出来,这些变化加强了金融科技行业针对自身的深度检视,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真正富有含金量,能够提升金融服务与管控效率的优秀创新出现。
此外,大数据技术公司专业领域出现分化,分别向工具化和平台化两个方向延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化,金融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公司开始产生产业分化和延展。虽然各类大数据技术公司都在金融智能领域持续发力,但不同类型的公司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部分大数据技术公司开始向整合平台方向发展,主要突出对于异构数据源的整合和建模能力,帮助金融机构打造基于多维数据的智能模型;另外一类大数据技术公司,开始向智能工具领域发展,将传统的大数据服务工程化、产品化和工具化,从而大幅提升大数据项目的实施效率,把传统意义上需要数个月才能落地的大数据应用,缩短到以周或以天计算。工具化和标准化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大幅降低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的入门门槛,实现迅速上手,快速应用的目的。
报告还特别指出,基于联盟链的区块链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但是大规模实践仍存挑战。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以加密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机制。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探索仍处在发展期,特别是虚拟数字货币和基于价值的公有链技术因其可靠性和价值波动性存在太多挑战。在数字安全、交易效率、行业协同和系统体系性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仍存挑战,因此大规模的行业实现仍需要时间。
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会出现迅猛发展,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以数据驱动为主,金融领域的智能技术应用仍有待于各类机构提升自身的数据治理和应用水平,更加高效的设计、获取、提炼、标注并应用各类业务和管理数据,是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智能金融服务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