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卦金融圈
作者:郑斌 杨波(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编辑:郑斌 殷宜家
数字化转型是金融业当下的热门话题,每个金融机构所处阶段不同,数字化转型的短期目标也有所差异。但金融体系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供应链为核心,已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目标的共识。
只有真正理解产业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数字化转型,让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意识到,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云是一个强大的抓手。正如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所言:金融云能够助力全面释放金融服务业务的创新动能,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进而驱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13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京东科技集团联合发布《金融云行业趋势研究报告(2021年)》指出,金融云作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已从以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为核心的金融云1.0阶段和符合分布式架构的金融云2.0阶段,发展到以联结产业供应链为核心的数智化金融云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云将以客户为中心,助力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展开业务,继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金融云”,就是利用云计算的一些运算和服务优势,将金融业的客户、流程、服务及价值通过数据中心、客户端等技术手段分散到“云”中,以改善系统体验,提升运算能力、重组数据价值,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并同时达到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内外因驱使金融机构上云
以银行为例,2016年监管要求行业2020年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银行业上云已经站在了历史性时刻。根据银行2020年年报的统计,不少银行应用系统上云已经超过90%,部分银行的上云率也达到了70%以上。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0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0下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27.3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其中,基础设施与解决方案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0.8%和36.5%。
银行正在加速云架构的变革。比如工行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开放平台架构体系,率先完成核心系统中最关键和数据量最大的借记卡账户下移主机;农行将实施分布式云平台工程;邮储银行构建了“两地三中心”云服务架构体系;招行加速推进全行应用上云迁移实施。
然而,虽然加速上云已经几乎成了所有银行的共识,但具体来看,不同的银行处于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也催生出了对于金融云的不同需求。
一方面,对于头部领先型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金融云的基础能力,处于查缺补漏阶段,需要的是应用端、运营端的加强,如需要金融云专区提供一些策略、模型、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的营销和运营等,从而实现金融机构软实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对于分布广泛的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相比大行,原来以实体网点为中心、以线下拜访为主要方式的营销获客模式更是遭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更是迫切需要发力场景金融,一方面搭建各类场景,另一方面融入各类场景,并以此为基础,重构营销获客、活客模式,更直接地、高频地触达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精准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京东科技对近百家金融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云的功效需求,已经不仅是打造技术底座,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金融云聚合金融服务,成为高度开放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去联结产业云,将自身的云体系与不同的产业数据、产业场景进行联结。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京东科技集团联合发布的《金融云行业趋势研究报告(2021年)》指出,金融云已发展到联结产业供应链的3.0阶段,将以客户为中心,助力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展开业务,继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发展进程:
1、应用软件开发
带来金融云1.0
金融云1.0阶段是以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为核心,推动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升级,它采用成熟的企业级架构,全面支持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支持资源调度和管理,并支持虚拟数据中心服务,对外提供金融服务云。
该阶段以应用软件服务商为主,提供各类应用服务软件平台,平台为银行及各金融机构提供新一代互联网银行、银行核心系统、支付平台、新一代客服中心、票据平台、信贷平台等云服务,并有效匹配不同金融业务生命周期、流程、运营模式。
2、分布式架构
进入金融云2.0
金融云2.0阶段是符合分布式架构的金融产业云,它以云计算为支撑,帮助金融机构的IT系统整合入云,实现快速交付,降低业务启动门槛。同时,金融云通过标准化的异地灾备、专线接入等增值服务,满足金融业务在安全上的建设标准,进而帮助金融客户不再关注硬件设备的运维,真正回归到业务价值本身。
它具有如下特点:低成本、高弹性、高可用、安全合规,帮助金融客户实现从传统IT向云计算的转型;在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可用、高弹性的计算能力之外,还能助力金融客户进行业务创新,提升业务竞争力;为金融客户提供优质网络带宽资源,提升互联网用户覆盖范围和用户体验。
3、拓展场景、联结产供
金融云3.0应运而生
金融客户在哪里,云服务就应该在哪里。随着金融服务从柜台向云端延伸,App客户端、手机小程序成为主要的服务平台,对于金融机构技术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不久前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指出,随着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金融场景生态建设,对金融机构战略布局、产品设计、营销运营、风险管控、技术应用、人才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发力场景金融建设,其背后是势不可挡的数字化趋势,其动力是为了适应客户行为的发展变化,其最大短板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传统以运营、风控为核心能力的金融机构而言,技术短板显现无疑。
此外,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已经与教育、医疗、交通、文旅、交通等产业链进行了有机结合,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也极为激烈,无论是中小微金融服务,还是供应链金融,各家机构都在纷纷发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云作为基础设施的价值,就更为凸显。
大型银行已经打造了非常大的云计算的智能化平台,集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基础服务和应用,还打造了组件化能力平台,这些除了给自己使用以外,在金融云3.0时代,也可以联结产业云,与其他中小机构、金融机构共同使用。
金融云3.0能联结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场景生态,如产品应用、客户体验、产业上下游交易行为、市场变化、行业趋势、宏观环境等,为各型金融机构构建出客户全景视图、产品全景视图、交易全景视图、市场变化及行业趋势全景图等。
正因为此,金融云3.0可谓应运而生。
特点分析:
金融云3.0
独有数智化优势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认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战略、架构、技术、业务四方面全面推进,实现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可持续的新增长。
这也正是京东金融云尝试在做的事情。依托京东,京东金融云作为第三代的数智化金融云,积累起了深度产业Know-how。京东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围绕“商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构建了全球领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通过在零售、物流、健康、城市、产业园区、工业等产业和场景的大量实践,倒逼出了应对最复杂产业环境的云原生混合数字基础设施;依托对保险、支付、财富、消金、企业金融等金融行业和场景的多年服务与理解,提炼了基于金融数智化实战的营销、运营、风控、系统、投研、安全等能力。三者融合,便诞生了京东金融云。
从最下层的技术后台物理层到最上层的行业与场景层,京东金融云积累了全栈数智化技术、产品、服务体系,通过公有云IaaS、专有云IaaS等技术后台以及基础设施的加持,不仅可以服务于内部场景,也可以有效支撑外部场景。基于金融级云底座,叠加技术和服务,京东金融云能够为金融机构在复杂的运营场景下提供最适合的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支持金融机构从“全面上云”到“云上创新”、从“IT上云”到“业务上云”。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联结产业供应链的第三代数智化金融云的奥义之所在——以联结产业供应链为核心,不仅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成的云底座,还包括实现业务增长的多场景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在产业互联网浪潮下,以京东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正深入产业,输出解决方案,帮助不同企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打响B端争夺战,京东金融云正是其围绕产业链集中输出金融科技能力的成果展示。
金融云3.0击中三大痛点
数字化转型要求金融机构满足用户的业务和服务极致性和敏捷性要求,能实现从“周级”到面向互联网化的“天级”敏捷业务迭代,要让业务更加智能,同时还必须满足监管合规的要求。因此,金融云3.0必然带有独特属性,击中银行数字化转型三大痛点。
1、能显著降低
企业IT成本
银行的IT运维关系到系统运行的稳定和持续,是银行经营的基础,但传统大数据三副本存储性价比低,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同时,现有大数据平台存在数据孤岛,协同分析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特别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金和人力不足,运维服务水平受限于IT投入,而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跟第三方合作,降低上云成本。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调查报告显示,95%的企业认为使用云计算可以降低企业的IT成本,其中,超过10%的用户成本节省在一半以上。另外,超四成的企业表示使用云计算提升了IT运行效率,IT运维工作量减少和安全性提升的占比分别为25.8%和24.2%。
金融云3.0以“公有云+专有云+混合云”的混合数字基础设施模式作为整体架构的基础,金融机构能自主选择哪些应用程序和服务可以迁移到公有云、哪些需要保持私有,使用混合云的总体成本要远低于使用私有云或专用托管数据中心的成本,可以满足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的更多需求。
金融云服务商提供的金融云专区,提供SaaS化的服务,做成本地化的工具和产品,放在技术平台上作为支撑。金融云服务商还会提供一些线上的业务增长解决方案如指导性的营销策略等,金融机构通过账号登陆,就在可以在金融云专区中使用这些服务,和本地私有云对接后,可服务于本地化的业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大小金融机构总体IT运营成本。
以京东安联保险为例,在活动高峰期,保险订单的峰值可能是平常的数十倍,为了应对这样的高并发业务场景,数据中心一般需要采购大量服务器,资源和成本浪费在所难免。京东金融云为京东安联保险设计了一套融合、稳定的云解决方案,协助其将数十个核心业务部署在京东金融云上,并与京东集团各业务高度联动,还可以根据业务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云资源,以弹性应对业务高峰期需求,有效地控制了IT成本,同时支撑业务高速增长。
2、实现IT工具
和服务敏捷交付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20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中国非接触式交易量已达到3708.72亿,有90.88%的银行业务是离柜交易,个人信贷等业务亦全面线上化。银行业务正在从“稳态”加速向“稳态+敏态” 转变,在保障系统高可靠的同时,更要提升业务快速创新能力。
而把IT基础设施交由专门的金融产业云去承载,就可实现按需、敏捷、弹性获得算力以支撑应用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云的底层的平台完全交给云服务商进行建设,可使金融机构的人员将专注力放在业务和应用的创新上。
统一的金融云平台可对底层基础软硬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容器、微服务等技术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和应用开发的拆分,低成本定制开发适配多种业务场景和职能需求的IT工具产品,从而实现IT工具服务的敏捷交付和自服务式使用。
如浦发银行通过引入京东金融云移动研发平台及基于前端架构的App智能资源管理系统,创建了高质量的手机银行App、各类小程序等移动产品,解决了原有研发平台版本更新较慢,不支持多端、热更、CI/CD持续部署,前端感知能力较弱,缺乏线上App运行状态监控和分析能力,客户行为习惯感知能力较弱等具体问题。
3、“金融云+产业云”
接入场景生态
银行数字化转型之战,势必也是生态建设之战。生态闭环一旦形成,其他金融机构将难以复制这一模式,由此形成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每个金融机构的辐射范围不一样,要准确把握机构的优势、能和本地什么样的产品结合,需要极强的本地市场洞察。场景智慧金融包括供应链型企业和平台型企业。中小银行不可能全部靠自营完成获客,必须通过场景金融和平台,去触达客户,再将能力输出到这些平台上。
通过平台型企业,就可以通过模块化的能力,实现为客户提供线上化、一体化、快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构建一个与客户有效互动、场景真实、数据驱动的金融服务生态。
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第三代金融云,京东金融云的核心定位是“联结产业供应链的数智化金融云”,以京东云混合数字基础设施为底座,覆盖多公有云、多私有云、混合云全场景,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并兼顾金融机构对于监管合规、数据安全性和业务可扩展性的需求,构建起了智贷云、信用卡云、资管云、保险云、支付云、供金云等多个产业云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运营、智能客服、智能大脑等通用服务解决方案。
通过预置的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BDP、AI、IoT、安全等16大类能力,京东金融云可帮助金融机构避免传统技术中台建设过度厚重问题。同时,京东金融云构建了开放平台,整合第三方生态组件,支持客户自研组件,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的应用多样化需求。
比如苏州农商银行在京东科技金融级PaaS平台支持下,全行已初步实现技术架构转型,实现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互融互通,智慧银行API输出能力提升显著,通过同业、跨界合作,将金融服务融入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医、学”等生活场景。
具体应用:
A.场景是活水之源
解开“没客户”困局
场景是活水之源,没有场景很难获取大量用户。进行有效的用户挖掘,真正走到客户的生活中,走到企业的交易中,主动提供服务;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等着客户上门,已成为中小金融机构当务之急。
如今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最主要的痛点,就是“没客户”。首先是价值客户少。其次是客户覆盖面不足,中小银行的线下渠道少,线上渠道获客能力有限,自家的网银、微信银行使用人数不多,活性低且粘性差,难以成为信用卡获客和转化的主力。
此外,信用卡业务虽然利润高,但是产生的不良贷款也显著高于其他业务,中小银行如果为了获客而放宽审批标准,则有可能吸引风险等级更高的客户申请,加剧不良贷款的恶化。
因此,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行联名卡,可有效解决获客营销、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一个例子就是借助京东信用卡云(CC+),中原银行信用卡中心实现了线上化业务流程,依托小核心+大外挂架构,借助京东科技精准化营销模型后,该行有效提升了风险识别能力、数据化运营能力,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精细化、差异化运营。目前,中原银行信用卡自动审批率超过80%,中原银行京东联名信用卡发卡已超过88万张,预计2021年末发卡将达到100万张。
B.智能管理平台
瞄准银行转型难点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省级农信联社25家,农村商业银行1539家,农村信用社616家,农村合作银行27家,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有领先性的大型银行,区域中小银行、农商行、尤其是农信社在数字化升级中面临较大挑战。
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2020年《中国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中指出,区域性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暴露出自研建设能力较弱且信息化建设支持不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能够助力其快速建立起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以便支持创新的加速推进。
例如黑龙江佳木斯市地处北大荒核心区,佳木斯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当地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该行传统数字农贷业务完全依靠线下作业,客户申请、提款、还款全部需要到网点办理;客户经理展业及尽调同样采用线下模式,效率低、成本高服务体验差。
为提升该行数字化水平,2020年10月,京东科技为该行农贷提供“一站式数字信贷业务管理平台”服务(京东智贷云MORSE),该分行从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一期数字农贷产品首笔上线,且显著提升了信贷效率和信贷规模。该农信社客户经理介绍道,“以往为农户评估贷款,一天下户只能采集5户,并且一个客户纸质材料多达16份,还需要手动录入信管系统,现在采集信息实时提交系统,轻松多了。”
中小银行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所处地区更有着不同的文化与客群差异,因此非常需要与平台科技公司一起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吸引力。京东智贷云不仅支持数字农贷、企业小微贷,还有个人现金贷等多种线上贷款产品,可帮助中小金融机构针对自身诉求,广泛改造产品和服务。
C.快速推出和迭代
解决产品创新弱痛点
产品创新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但目前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存在产品创新针对性弱、层次低和创新效果评估不准确等问题。部分机构为了创新而创新,并没有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在金融云3.0时代,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产业云渠道来获得潜在客户和现有客户的特征,从而精准推荐更适合目标客户的产品。
比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何提升线上获客和运营能力、如何快速推出和迭代新产品、如何降低管理成本和理赔支出也是“新常态”下保险公司发展中直面的难点。
以京东安联保险新的“非车”业务为例,这部分业务种类繁多,场景复杂,线上理赔需求量大,业务灵活性高。京东金融云为京东安联保险设计了一套融合、稳定的云解决方案,众多业务快速结案理赔。同时,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全新的非车业务系统,完全使用云模式,软件上线比计划提前5个多月。2020年新非车核心业务上线以来,京东安联保险经历内外多次流量压力考验,证明新平台具有非常好的抗压性、系统弹性伸缩能力。
D.数字化运营
克服服务用户难点
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眼下,银行机构均面临着客户关系管理日益困难的情况。在金融云3.0中,数字运营云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运用现成的运营工具、系统开发工具,实现快速高效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单纯依靠网点、依靠客户经理来做线下一对一的营销活动部署的不足。
例如京东数字运营云(U+),就结合京东多年一线技术和运营经验沉淀,以系统解决方案、运营服务、场景资源三大核心能力,提供全链路陪伴式深度服务,结合客户实际运营需求,助力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及挖掘用户价值,构建数字化驱动营销能力,实现增长。
同时,基于AI技术驱动的京东智能客服(言犀)打造了从文字、语音到多模态交互,从对话智能到情感智能,涵盖“在线咨询机器人、语音外呼、语音导航、语音应答、数字人”等在内的产品及服务矩阵,涵盖客户服务、营销导购、流程自动化的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可为中小金融机构实现企业服务和营销数智化转型升级。
正如《金融云行业趋势研究报告(2021年)》所强调的:产品与技术、产业联结能力、供应链生态圈和良好的服务能力将构成未来金融云的四大价值体系,助力金融机构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业务增长,并能够对战略方向和未来机会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