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聚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融普惠 新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于11月17在线上圆满召开。峰会揭晓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并对将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集锦》进行了预发布。
本次峰会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联合主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作为学术支持。
峰会以“融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旨在总结过去一年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并探讨共同富裕目标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绘新形势下的普惠金融发展蓝图,畅谈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次峰会还设置了典型案例代表的经验分享环节,并上线典型案例视频展播栏目,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普惠金融先进典型的风采。
普惠金融如何行稳致远?
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建议,大力推进和支持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中小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在线金融服务机构和数字金融服务等健康发展。引导普惠金融向县域和乡镇小微企业延伸网点和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促进中小微企业利用多种方式直接融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监管制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需求的保险产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营造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金融监管要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表示,普惠金融在消除贫富差距、弥合城乡二元鸿沟、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充分彰显了金融的温度和包容性。在相关市场主体共同支持下,银行业作为先行者和主力军,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刘峰指出,要继续坚持统筹好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普惠金融经历前期快速增长后,部分风险可能累积并逐步显现,特别是近三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预计有一定规模的信贷风险将迟滞暴露。银行机构在保持信贷合理增速的同时,要未雨绸缪提高风险防控的预判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做实资产分类,补足资本拨备。要持续提升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强化贷款“三查”制度执行,确保信贷真实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机制,在金融基础设施及制度性建设方面夯实普惠金融长效健康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党委委员、专职副会长陶东平表示,财务公司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现在通过专业金融服务和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努力为集团及成员企业减费让利,另一方面帮助成员单位向资金优化统筹管理要效益。这是财务公司普惠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特色所在。财务公司充分利用这一独特服务优势,从所在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财务成本的各个环节出发,通过扩大存贷款利率优惠与中间业务费率优惠、扩展免费服务与增值服务范围、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以降低客户实际成本、为受疫情灾情影响成员单位提供专属优惠、协助集团整体降低负债水平与杠杆水平等多种方式,为集团成员单位降低财务成本,使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能够最大程度的普惠到所有服务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员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书记、会长王非表示,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科技进步和具有场景的大数据技术运用,部分有资金实力、有开发能力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小贷业务,不仅拓宽了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也延展了普惠金融的覆盖深度,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面对金融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在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保持清醒、理性的认识。一是科技转型过程中务必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持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金融业务必须持牌展业,规范经营。二是秉持“金融为本、科技为器”原则,厘清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边界,由金融机构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由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三是金融创新需注重数据安全。小额贷款公司在与科技公司合作时需防范法律风险,要强化金融信息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融资担保行业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增信分险作用,为广大小微企业、‘三农’和弱势群体提供急需的融资担保服务,成为疏通融资渠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杨紫华表示。
杨紫华指出,融资担保业务金融属性强,机构经营管理具有高风险性,要平衡好支持普惠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融资担保尽职免责、财税支持政策、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和完善,规范担保机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公信力,充分保护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这是涉及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更好服务普惠金融现实需要。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看来,对于大数据的应用目前在法律界定方面还不清晰,存在着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要求,数据的能量还不能得以充分的释放。但是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数据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同时数据滥用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在运用数据时,需要做好安全隐私保护和数据能量释放之间的平衡。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下一步的普惠金融工作重点应紧扣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致力于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比如通过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完善养老第三支柱等方向。
既“普”又“惠”的精彩实践
在典型案例代表经验分享以及典型案例视频展播环节,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的企事业单位代表现身说法,用切实可行的金融实践展现数字化如何为普惠金融提质增效、增量扩面。
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程桦表示,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如何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实施“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通过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进行贷款风险分担和债权融资补贴,采用“442银政担模式”和“73银政模式”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1000万元以下非抵押类贷款,重点支持500万元以下的首贷和信用贷。其中,贷款利率不超过成都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贷款担保年化费率不超过1%,同时给予融资担保公司不超过1%的担保费补贴。
厦门诚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剑辉认为,普惠金融不仅应当强调金融机构前端的服务,更应当注重理解那些“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尤其是这几年来因疫情所产生的债务。对这些不良债权,信贷机构更应当以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司法协同的理念,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主动让利,和谐处置。
据悉,厦门诚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在为涉农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中,对因所涉企业债务人经营失败而承担连带保证的保证人与其家庭共有财产的执行处置上,注重司法协同,维护各方当事人乃至案外人的利益,配合人民法院的协同化解工作,主动让利,减轻该企业的债务责任,体现小贷公司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对所涉债务人、保证人必要的人文关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新突破在今年的案例征集活动中大放异彩。如贵州银行的“‘线上兴农贷’助力烟农经营”案例,实现了贷前调查的数字化管理,将线上的互联网合规数据与线下采集的现场数据相结合,进行现场加后台作业,同步开展智能化系统化的审查审批,将原本需要3-5天的办理流程缩短到1个小时,大大压缩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又如平安普惠陆慧融的“AI 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系统”案例,借助拟人 AI 客服、无感人脸识别、OCR 光学字符识别、ASR 自动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了操作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让小微企业主们体会了“行云流水”般顺畅的借款体验。今年上半年,约2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获得借款656亿元。
一个个精彩的普惠金融实践案例背后,是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小微企业主们一张张舒展的笑颜,亦是收入因疫情锐减的家庭顶梁柱们一颗颗如释重负的心。“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 普惠金融还会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在既“普”又“惠”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